01

2017年,村上春树发表了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因其在小说中写到了"南京大屠杀40万人遇害",引起了中日两国的热议。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绝大多数人只了解村上春树的畅销之作《挪威的森林》,因此对村上春树的印象十分单调,觉得这大概就是一个写年轻人谈恋爱,同时搞点色情擦边球的小说家。

因此当村上春树写出如此硬核的作品时,中国读者以往固化的印象无疑遭到了粉碎性打击。

而在日本,村上春树此举则是对右翼分子的一个挑战。日本右翼公开抨击村上春树,认为他此举是为了讨好中国,用所谓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去博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们的好感,以此来获得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但如果你要真的了解村上春树的为人,你就会知道村上春树并不是为了蹭热度、博好感。

因为他是一个随性的人,而且为人处世颇有点中国道家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村上春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天才,30岁时才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一举成名。

但其实村上春树的大器晚成很有意思,他不是那些很早就投身梦想,但很晚才成名的人。

他在30岁之前从未想过写小说,直到1978年,他在神宫棒球场看球时,内心被某种不知名的东西触动,产生了想要写小说的念头。

"心情好的日子,倚倚卧卧喝点啤酒,忽然就涌起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就去买原稿纸和自来水笔开始写了,那是我二十九岁的时候。"

他人生的第一次投稿同样很随意,他在自己经营的酒吧里写完处女作之后,连底稿都没留便投到了"群像新人奖"。

后来被人问及为什么想要投这里,他回答道只是因为文章字数和要求蛮符合的,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投过去了。

投完稿之后的村上春树把自己的处女作抛在了脑后,继续回归酒吧老板的生活。直到编辑发来稿件,通知他获奖了,他这才想起自己当初投了一篇小说。

说来也蛮刺激的,倘若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夭折了,那么日本文坛可能就要少一个领军旗手,而村上春树再次拥有写小说的冲动,可能是两三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

03

村上春树的这种随性,很有点今天我们所说的佛系青年的意思。

村上春树从小就很佛系。他的父亲是国文老师,因此村上春树小时候拥有很多读书的机会。他上初中的时候一本接一本地看书,一直看到了现在。

他对书的喜爱,使他在学业上显得有点无欲无求,他第一年高考落了榜,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第二年又考了一次。在大学里他仍旧"不务正业",将大把时间花在了读书上,这也使得读4年大学就能毕业的他硬生生读了7年才毕业。

他后来在短篇小说《昨天》中塑造了一个高考落榜,却无心学习,仍旧天天看无用书的人物,大概就是以曾经的自己为原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的村上春树

04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写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一样佛系。

在生活中,他不愿意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更喜欢随心所欲,放任自己,看看命运这条河流究竟能让自己漂到哪里去。

在写作时,他同样如此。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十分具有生活气息的,这种生活味儿体现在细腻与琐碎中。

一份针对村上春树作品读者的调查问卷询问了大家对于村上春树作品的印象,这其中包含16.67%的奇怪的梦境,12.5%的做饭,25%的猫,8.33%的古典乐,25%的分裂的姑娘们,8.33%的爵士乐。

不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这些东西怎么跟村上沾的上边?但了解村上的人会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作为酒吧老板,村上春树闲来无事时就喜欢放音乐,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曲子经常出现其中。而猫也是村上春树生活的常客,在他的作品《木野》中,主人公就自己开了个小酒吧,同时收养了一只流浪猫。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生活永远是作品素材的第一来源。他在落笔时喷涌而出的灵感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他几十年来不断经历,不断思考的结晶。

因此,在村上春树确定自己要当一名小说家后,他便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他先后去了希腊、美国、意大利,还到过中国内蒙古和蒙古边界的诺门罕战役遗址,进行实地的考察。

因为我知道,所以我想写这个,就跟当初发表第一篇小说时一样,只是因为单纯地有一种想要去写作的冲动,他便写了。

这一点更直白地体现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中国人上。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一名侵华日军,战败后经常跟他讲当时的事情。因此村上春树内心对中国有一种莫名的感受。

"我是神户人,那里有不少中国人,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中国人,我生活的周围一直有中国人,'中国人'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另外,我父亲于战争中曾被征调到中国大陆;他是在大学时代被征调当兵,他的人生因为那次的战争有很大改变。小时候父亲虽然绝口不提战争的事,但他常常讲中国风土民情。'中国'对我而言不是实际的存在,而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号。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小说出现的不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我自己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只是把我的记忆影像写出来而已。"

他是坦诚的记录者,率性的表达者,在他的身上有佛系青年的影子,也有道家洒脱精神的体现。

05

但如果你对村上春树的认识仅限于此,恐怕是不够的。

在对待生活的细节上,他的确是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但在大原则上,他却是不折不扣的顽固派。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似很随意,做什么都是因为我突然想这样做,我觉得应该这样做的"佛系青年"会给自己的生活制定周密的计划表,并一直坚持了下去。

自从从事职业写作以后,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然后持续写作5小时。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满10页,共计4000字的稿纸。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个很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只能写10页。即便今天自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也决不能因此而松懈,就算是凑字数也要写够10页。而倘若自己文思泉涌,也不能因一时灵感的喷发而坏了规矩,写到10页时立刻打住,绝不再多写半个字。

在下午,村上春树会跑步1小时,或者游泳1.5小时,总之体育锻炼必不可少。

接下来的时间,他会读喜欢的书,听爱听的音乐,看看想看的电影,自己亲手做点小菜,配上威士忌,打发这一天的时间,直到晚上9点入睡。

这样有规律的作息,他坚持了30多年,不曾有过改变。

他说,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笔耕不辍。他的灵感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只有不断地向下挖掘,自己才能获得那种微妙的感觉,写出想写的作品。

因此,自从成名以来,几乎每一年都有他的作品问世。无论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亦或者是翻译的作品,他一直在写,不曾停过笔,高产地令人惊叹。

他说,要想保持写作,体质的健壮是很好的保障。所以他坚持跑步,几十年如一日,以至于一不小心跑成了专业马拉松运动员。被人笑称为"写小说的人中马拉松跑的最好的,马拉松运动员中小说写的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村上春树马拉松跑的不错,他却从来不推荐别人去坚持跑步。他觉得一个人做什么,完全是兴趣使然,外人即便再怎么干涉,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人总是自然而然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人的天性。

06

说到这里,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村上春树会为南京大屠杀发声了。

村上春树的父亲是侵华日军,但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分子。在村上春树的记忆中,历史的真相并没有被父亲扭曲更改,于是这段往事成了他记忆的一部分。而等他铺开纸,准备写下自己记忆中的往事时,他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写到这些。

他是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从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而否定自己的记忆,正如他作品中反反复复出现的中国人一样,那就是他的经历,他的过去,所以他会写到南京大屠杀,我一点也不吃惊。

与此同时,村上春树在大原则上的坚守也决定了他会发声。他是一个有悲悯心的作家,这一点很早就体现了出来。

1996年,村上春树深入采访了62位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受害者,以此为基础写出了纪实文学作品《地下》,笔锋直指日本社会之恶。

2009年,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名为《高墙与鸡蛋》的演讲,直言"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2015年,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他说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日本能够坦率道歉。日本唯一能做的就是道歉,直到那些(遭受侵略的)国家说,"尽管我们没有完全原谅,但你们的道歉已经足够了”。

他其实一直都站在受害者这面,坚定不移地为他们发声,他觉得这是一个作家应该坚持的原则。为强权者发声的作家,即便文章写的多么的好,其价值也远比不上一个为弱者求权利的作家。

这就是村上春树,在他的身上既有率真而为的随性,也有严于律己的坚定。对历史真相的揭示,是他对过往经历自然而然地书写,也是他坚守身为作家的原则,发出的呼喊,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