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结束,我们一起见证了这段历史。这年3月31日,高考延期的消息发出,有一条留言让我鼻子一酸:2020,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半年过去,每天更新的疫情信息是历史;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口罩是历史;挂着“旺铺转租”信息的店铺是历史;夜色下摆摊的小贩是历史……高考,无疑是我们人生长河中重重的一笔,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

十年前,我第一次参加高考。那段历史如此匆匆,就像一辆疾驰的火车,轰隆隆远去。十年过后,偶尔还能感觉到那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轰轰烈烈,鸣笛声早已渐行渐远,只留下一点记忆的回响,像是一圈一圈在湖面荡开的涟漪。

18岁那年的高考,已经在回忆中模糊不清。只记得考场上沙沙的答题声;微微的热汗;吊扇的风声;爸爸殷切的眼神;同学紧张的身影……

高考第一年,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复读后我再度落榜。 大约太痛苦的回忆,越是刻意忘记,我再难拼凑18岁那年高考的各种细节。 反而常常想起高考前后这10年的青春,那些我以为的最好年华,不过是拂掠而过的光影,都随岁月远去。

有时候我们漫长或是短暂的一生,在他人眼里不过只言片语,甚至不值一提。我为自己记录下那段时光,属于我的,18岁的启程。

高考后,是告别的路口

2010年,高考前最后 一堂课后 , 老 师 叫住我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你觉得是什么? ”我 说 : “ 思想吧,我不确定。 ”老师笑了笑,摆了摆手 : “本质上,人和人没有什么区别,别太用区别心看人。 也许 不同的思想和选择,会带你们 走 向 不同的地方。 去吧,好好考。 ”

我的成绩起起伏伏,让老师不少操心。高考那年,我常常感觉自己挂在悬崖边缘呐喊,无人应答。老师说,这种状态就对了,你在把自己逼向极限,高考没问题的。

我的高考成绩最终大跌眼镜,爸爸气得离家出走,妈妈给我的枕头下放了一把剪刀,说是给我算过命,高考是我命中的劫,别人高考差不多能在水平线维持小波动,我注定一落千丈。等考完就好了,大学后不会为工作发愁。

大学我读了自考,人生第一次有谷底的感觉。就像我常常做过的一个梦变成现实:高耸的悬崖,我一直下坠,一直下坠,没有边界。可能是因为太强的念力,每一次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我都能切身感受到那个梦,呼啸而来,不断地提醒我:“醒醒,不要再坠落了。” 我意识到 在高考 告别的路口 ,我 转身就掉进了沼泽 。

十年过去,我似乎真的像妈妈预言的那样,再也没遇过高考那样的 劫数。大学、工作、恋爱都没有让家人操心,我越来越鼓起勇气去做自己,哪怕不够耀眼。我慢慢理解了老师叫住我的用意,真正的差距不是成绩,而是所思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看这十年,我曾以为暗夜无边,原来一路走来,也有无边的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高考十年的旅程中,我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得。

01

永不放弃+永远放弃

我们的生活太具体,远不止一次高考、一个预言就能决定终生。

高考那年,我们互相鼓励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不放弃,创造奇迹”。上大学以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了新的认识——除了永不放弃,还要永远放弃。

大学最开始的日子,我总是战战兢兢,像个惊弓之鸟,疯狂地填补自己的空白和落差,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自虐式地对待自己,审问自己,用催人奋进的句子鼓励自己。我常常早上5点多起床,去自习室看书,背单词;不缺席每一堂课,我总是坐第一排,和老师探讨对新闻的见解。

有一次我生病请假没去上课,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老师专程跑过来告诉我:“哎呀,你昨天没来,我都没心思上课了!”自考学院上课率不高,我便常常享有老师家教般的授课。

没有课的日子,我去其他专业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做兼职,去图书馆。 我告诉自己人生是一个拳台,最累的时候只能休息一小会儿,然后全情战斗。

尽管如此,我依然惶恐不安,我害怕自己只是谷底挣扎,瞎折腾。

直到一次演讲的到来,让我如释重负。那一天,我站在讲台上对着满厅的人,竞选“学习标兵”宣讲。走下台的那一刻,全场雷动,我看到很多自发站起来的同学和陌生的面孔,他们看着我满怀期许,笑得那样灿烂。

那久违的灿烂让我想起了小学那年,阳光炽热,我站在五星红旗的倒影上,绘声绘色地给全校同学讲我写的小故事,操场上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我看到一张张被阳光晒红的真挚的脸。那是一种久违的自信,以及心心相映的快乐和彼此给予的力量。

我眼中热泪涌动: 我们这样一群自考的孩子,在人群中常常感到自己灰头土脸,我们走进学院就有那种丧气的默契。 可人生漫漫,常有不甘,原来只要不懈地努力,灌溉自己,也能种出自己的太阳,彼此照亮灰败的时光。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放下了,兵荒马乱的自己。放弃自己的犹豫不决,自卑恐惧,放弃无谓的自尊心,放弃懒惰,私心杂念,我开始更专注地思考,自己的爱好和期望的未来。

对我而言,永远放弃+永不放弃,才是自主的开始。

02

保持渴望,终身学习

"

2020年,李健在给清华大学毕业典礼的寄语中说:“清华大学一直在教大家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真正的学习还是毕业之后,自我教育是一个漫长的会伴随一生的教育。世事在变,很多知识在更新,在改变,保持不断长期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当有学习的渴望和热情的时候,你总是感觉自己很有希望,也很有幸福感。长期的学习习惯需要保持,有时候需要一点强迫力;就像有的作家和作曲家,即使没有什么灵感也要在书桌前坐一会儿。”

"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说:“哪怕我到了腾讯工作,也很少发现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是因为那些人都在更高的圈层吗?一个我几乎接触不到的圈子。”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8.1%;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占80.5%;超六成出国深造的毕业生在世界排名TOP50的大学就读;就业签三方人数统计,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能源、金融、建筑、信息通讯和互联网等重要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初,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群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复旦大学毕业的张文宏医生,每一次发言都让我惊叹:“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大学毕业后,5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越来越发现:那些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渴望能够长期学习的人,他们的状态往往更从容不迫,处事不惊。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实习记者,第一天接手后,带我的记者告诉我第二天需要我独自完成台湾社团的采访。我紧张得无以复加,半夜都在整理相关素材,做万全的准备。采访顺利结束,我洋洋洒洒写了5000多字的新闻稿,2分钟不到被砍到200多字,编辑告诉我:“有热忱是好事,但也要审时度势,判断一则新闻的价值,它是一则重大新闻还是一则简讯,你要把好这个度。”那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次受教学习,直到今天依然受益。

我逐渐喜欢上学习的乐趣,探索未知好奇,也常常焦虑不安,世界变化太大,有时候你只是站在原地,什么也没做错,就被时代抛弃了。“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一个难以习得的习惯。饥饿是人体的本能,而求知欲是一个曲线递减的过程。想要把求知训练成饥饿的本能一样,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拓展自己的边界。

2020年,“难”字开头,太多生命的逝去,让我敬畏生命的厚重,我的焦虑也慢慢退去。我需要更诚恳地面对自己,制定人生规划,不断学习,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冲在最前线,为需要的人提供可靠的帮助。

03

爱情,是生命的共同成长

大学以前,恋爱是一场寂灭,在没有人知道的角落,我幻想过爱情的发生和死亡,却从不敢踏出第一步,让它开始。

大学毕业那年,我铁树开花般恋爱了。

毕业前,我应聘了一家校园的创业公司,做智能穿戴设备宣发。5人的创业团队,经常加班到深夜。我和老白常常争论不休,偶尔也有和平的时候,在他送我回宿舍的夜色下,我们一前一后地走着,校园的梧桐树那么高大,暖黄的路灯把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爱情的生发就像一场偶然。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我?他说:“有一天,我看到你坐在自己的桌前看书,你身后的小屋子收拾得很干净,整个人都那么干净,我没有走进你的房间打扰你,你忽然一抬头就看到了我。”

恋爱5年,我们常常一起谈心。聊彼此,聊工作,聊将来。确定恋爱关系前,我推荐他读《爱的艺术》,他推荐我读《关键对话》。我们都不够完美,却在爱情中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很多人说一旦陷入爱情就会变成傻瓜,我最的感受截然相反:爱情,让人思考,也让彼此更富于智慧。而变成傻瓜是,我愿意把最纯粹的自己展现出来,我的脆弱,缺点,我的盔甲和软肋,而我也愿意与爱的人携手并进,成为彼此理想的伴侣。

我们无法从一本书,一句话中了解真正的爱情,唯有亲身经历。唯有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才能体会爱的永恒。

04

无差别待人,是爱人的开始

高中起,我就宣布自己以后一定是个记者。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媒体工作,从传统报社记者,杂志编辑到互联网新媒体编辑、视频运营从业者。

-“你最在乎新闻里的什么?”

-“我最在乎新闻里的人。”

-“真相是什么?”

-“真相有很多面,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这是柴静《看见》的一段问答,媒体的工作常常要求我们抛下自身的傲慢与偏见,还原事件真相。从传统媒体跳到互联网媒体,互联网给我的最大感受也依然是人。互联网消弭了时空的界限,让连接人的服务变得更便捷。本质上,是对人的平等和开放。

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把用户第一挂在嘴边,而当我好不容易回家,又变得暴躁易怒。有一天视频,妈妈对我说:“怎么还没开始说,你就开始发火了呢?”我愣了一下,当头棒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你要多读书,别像我们”。我也一直害怕自己像父母那样,饱经生活的风霜,在夜里沉重地叹气,经常抑制不住无名的怒火。而当我开始独立,我发火的样子和不耐烦的样子,又是谁呢?

我可以无差别地对待一个陌生的用户,却在至亲面前嘶吼如斯。最亲的人,有你最难面对的难题。时至今日,即便我明白无差别待人,更好地爱人这几个字的重要性,也常常做不到,未来的很多岁月,它都是我修行的课题。

05

和强者对话,创造不同

小学的时候害怕老师,长大了以后害怕领导,一到自我介绍就紧张。很多内向的朋友都和我一样,有同样的困扰。

在《闻香识女人》中,史法兰作为查理的家长,在学校礼堂公然质疑学校法规:“你们在培养什么样的领袖?我不知道!今天查理保持沉默是对还是错,我虽然不是法官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任何人。朋友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直,这就是勇气,这才是未来领袖所具有的品质。”那一段演讲,让我肃然起敬。

现实中,每次开家长会,我的父母总会告诉老师:“管得严点儿,犯了错严肃批评随便打。”我发现,那些家庭条件好一些孩子父母,会跟老师进一步了解缘由,据理力争。

学会与强者对话,跟权威沟通,展示自我是一种能力。

我羡慕那些落落大方,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疑问和见解的青年。我也欣赏那些不满足于接受和索取,自主创新,勇于突破的颠覆者;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强者,他们就像一盏指明灯,让我知道更高处有光。

从事互联网工作以来,我从最开始的模仿,掌握技巧,变成了逐步去研究技巧,推翻专家的论断,找到自己的方法。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加工,一知半解,我试图走入更深处,去学习创造的奥秘,让自己更专业,有独家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和强者对话,创造不同,就像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每打开一层都能获得更多的奥义,它引领我不断发掘自己内心的能量,成为一个人生的开拓者。

再见了,我的18岁

在我18岁那年,历经高考的落败,两次,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我骨子里带着愤恨,常常感觉自己的命运被未知的力量牵引攥住,无法挣脱。我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训导,竭尽全力要通过高考选拔:“上了大学就好了,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

我不可谓不努力,也不是没有天赋,我不相信命中劫数。那年18岁的我,内心的那个悬崖,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在高考那一刻点燃了,让我坠入谷底。

那一年,尽管有很多不需要思考的答案,我依然充满问号,一摞摞的考题给不了我答案:为什么要高考?为什么到了大学就好了?为什么读书的目的是工作?为什么每个人人生的剧本如此天差地别?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工作,有的人是老板?资本和权力怎样构成?现在我答对或答错的题,对我将来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辗转十年过后,那些在我18岁困顿烦扰的问题,有的已经更换,有的早已找到答案,有的已经不再重要,有的依然在探寻真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终于可以珍重告别10年前的自己:“再见了,我的18岁。以后也要一起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