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出现井喷式爆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美国与苏联冷战期间进行的科技争霸,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和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也象征着人类已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今日,美国与苏联的航天争霸仍在被提及,但与之相比,两超级大国之间“地底探索”的报道就少了许多。地球内部真的有不知名的生物存在吗?地底温度有多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未解之谜,而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美国率先对地底发起了“进攻”。1956年,代号为“莫霍面钻探计划”正式启动,其目的是“钻透”莫霍面(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揭开地幔的秘密,以实现地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考虑到海洋的地壳比陆地要薄很多,平均只有6-7000米,因此,美国计划花费3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在瓜德罗普岛附近海域用最先进的CUSSl号钻探船打洞。但随着实验的进行,美国人才发现这项工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用当时一位地质学家的话说即使,相当于站在800多米的高楼上用干面条,朝着底下的马路钻孔。1961年3月,美国人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在水深达948米的迪拉霍亚海岸附近向下钻进了315米,其实际消耗的人力物力远不止3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莫霍面钻探计划”技术难度极大且费用高昂,远超美国预期经费,因此,美国国会于1966年8月否决了对该计划的拨款预算,计划也随之宣告结束。

而见到美国的失败,本就在航天领域慢了一步的苏联就对地底发起了猛烈的“攻势”。1970年,苏联“地球望远镜计划”正式动工,为了计划的成功,苏联吸取了美国的教训,将实验地点选在了科拉半岛上,还准备了上千名科研人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

从理论上说,苏联的这项工程比起航天火箭那样的高科技,它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钻机,以及一个非常坚硬的钻头和牢固的钻杆。但就是这三样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苏联付出了数十亿美元的代价。

首先,深度越深地质结构就越牢固,地底温度也随之增高,这让苏联那些普通的钻机往下钻至百米左右就无法使用。为此,苏联向矿业开采大国瑞士定制相关设备,仅钻机这一设备,苏联前前后后就花费了4亿美元左右。

但好在结果并没有让人失望,从1970年开始截止至1983年,“科拉超深钻井”的钻探深度已达到惊人的12000米,但在1983年至1993年十年间,却仅仅往下钻探了262米,次年苏联就宣布停止了这项计划。

那么,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而苏联钻探的12262米与地壳还差那么远,已花费巨额资金的苏联为何不继续钻探下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似乎很容易解答。首先就是温度对设备的影响,按照钻探深度每百米地底温度升高3摄氏度来计算,地底1万米的深度,温度就已有300摄氏度。而钻头在这种条件下与坚硬的岩石层摩擦时,其温度还会继续上升,这让苏联花费大价钱定制的钻头用几个小时就报废了,而将报废的钻头从1万米的深度升上来,换好后再下降继续钻,这一来一回就得花费7,8个个小时。

其次就是经济问题。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地球望远镜计划”本就是冷战的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苏联“某方面”的先进,而这项工程是没有任何实质收益的。

“地球望远镜计划”如同一个“无底洞”,一直消耗着苏联本就不多的资金,因此,从这两方面看,苏联停止这项工程似乎是注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