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9日入梅以来,到昨天为止,杭州的梅雨期已经超长待机了39天(今天是第40天)。杭州常年入梅时间是在6月13日,出梅在7月上旬,平均梅雨期26天。今年入梅时间是近20年来最早一次,入梅早,并不意味着出梅就一定早,已经“霉”了这么久的梅雨期,目前仍在持续中。

相比往年,今年的梅雨期偏长,但离“史上最长梅雨期纪录”还远着呢。数据显示,杭州历史上最长梅雨期出现在1954年,长达77天。

今年的梅雨期,时间长,雨量大,且来势汹汹。截至昨天,今年杭州梅雨期下雨的日子共26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在下雨,其中大雨、暴雨达到8天。

目前梅雨还没结束,雨量还在不断增加中。也就是说,今年梅雨期的全市面雨量很可能创下近十年的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梅以来,杭州雨水频繁,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快拍小友 边走边拍18 摄

不仅杭州,全省范围,也是如此。入梅以来,浙江省目前平均雨量4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56%(排历史同期第三),已超常年梅雨量40%。

目前来看,至少这两天,雨水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不过,小暑节气到来之后,持续一个多月的梅雨也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不过,出梅的具体时间还无法确定。杭州市气象台说,7月9日到10日,随着副热带高压增强,杭州可能还会有一次强降雨过程。预计7月11日前后,副热带高压控制杭州地区,杭州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会升高到36℃左右,浙江存在出梅的可能性,但最近几天的天气形势一直在调整,副热带高压比预计的偏弱,如果周末副热带高压依旧萎靡不振,那出梅时间还可能继续推迟。

问世间“晴”为何物,真叫人捶胸顿足!

超长梅雨季,除了连绵不断的雨,因为天气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了。昨天,快报记者速访杭城多家医院,看看梅雨给人们徒添了哪些身心烦恼。

前几天下午5点多,西湖边风大雨大,白堤上两个女孩干脆脱掉鞋子,赤脚欣赏雨景。皮肤科医生提醒,雨天踩水,容易感染污水中的细菌、真菌,下雨最好不要穿拖鞋,不要长时间穿潮湿的鞋袜,回家后及时用水冲洗腿和脚。首席记者 陈中秋 摄

//

感觉胸口闷闷的,以为是天气不好
警惕!可能是心梗要发作了

//

70岁的周大伯(化名),6月中旬以来,总是动不动就觉得胸口有些闷。不过胸口没有明显不适,也不痛,所以周大伯没当回事,以为是梅雨季节天闷导致的。

发病那天,又是一个恼人的下雨天,闷热异常,待在家里的周大伯难免有些烦躁,从早上开始,便觉得胸口闷闷的。天天下雨,不能出去散步,周大伯整个人就很“低气压”。原以为熬一熬过一会就会好,但没想到胸闷从上午持续到了下午。等到傍晚四五点钟,周大伯不停出汗,心跳加速,这才赶忙上了医院。

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看到周大伯大汗淋漓,神志已经有些模糊。心电图显示,他的前降支中段冠脉梗塞面积30%,血压也偏低。于是王利宏主任立即安排周大伯入院,进行血管开通并植入心脏支架。好在救治及时,周大伯近日已经康复出院。

最近半个月,省人民医院接诊了30多位心梗患者,至少比平常要多20%。通常来说,天冷了血管收缩,才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季节,为什么闷热的梅雨天也会导致心肌梗死?

王利宏主任解释,这是因为,梅雨天气压低,含氧量低,人容易缺氧,血流减慢;再加上下雨天外出活动少,在家吃得多,消耗少,血液黏稠度可能上升,血流就慢了。还有部分原因是人在梅雨天心情不好,神经调节出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

“而且梅雨季节发作的心梗往往比较隐匿,胸闷症状反复出现,持续加重,但不一定胸痛,起病没有那么急,所以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天气闷热造成的不适,拖着不及时就医。”为此,王利宏主任建议,最近如果长时间出现胸闷症状,一定要上医院看看。

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铁龙主任医师对此也很有感触,近段时间,他在武林院区做了五六台心梗手术,“几乎每天都要从家里紧急跑回医院做手术。”

上周,他接诊了一位四十出头的患者,因胸闷、气急被朋友送进医院,当时心电图提示是心脏缺血。病情发展迅速,起初只是急性胸闷,但过了没一会儿,患者就开始说自己胸痛,人躺下几秒,就反射性地坐起来。

“我们考虑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因为胸痛不能缓解,建议他做冠脉造影。”陈主任回忆,由于患者心功能很差,无法平卧,他们请来麻醉科医生协助气管插管,随后才进行了手术。

术后,患者父母对陈铁龙医生说,儿子此前就偶有胸闷,“早催他来了,他不肯,拖到要手术了才来。”陈主任感慨,这位患者比较年轻,术后很快就拔管了,人清醒后,也没再出现胸闷等症状。“但有的人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

每天接诊几十个摔跤患者
最严重的全身多处骨折、颅内出血!

//

下雨天,地湿路滑,最容易摔倒。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了解到,这段时间急诊每天都要接诊几十个摔跤患者,而正常情况下每天的患者不过个位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从6月开始,摔跤的患者就多了起来,特别是雨大的时候,年纪大的走路容易滑倒,年轻人走路、走台阶、骑车等不小心滑倒,有些女性穿高跟鞋,下雨天更容易摔倒。

这些摔跤的患者中,轻的扭伤、软组织挫伤,重的骨折、脑外伤。最严重的一位患者,全身多处骨折、颅内出血。急诊外科朱运龙主治医师介绍,这位中年男性患者上周在露天工作时不小心滑倒,做了头胸腹部CT后,发现颅内出血,眼眶骨折,胸椎、腰椎骨折,还有多处软组织挫伤。所幸颅内出血伤势不重,目前情况已经稳定,在神经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

妙龄女子身上竟然长了这种虫
梅雨季贴身内衣内裤要烘干穿

//

梅雨季节环境潮湿,衣物总是很难晒干,潮乎乎的,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不说,穿着还不舒服。值得注意的是,内衣、内裤等贴身的衣物,一旦没有干透,穿的时间久了,也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某些疾病。

6月中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王小韵副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位20多岁的姑娘小秦(化名)。据小秦说,半年多以前,她连着几天在内裤上发现了血迹,当时,医生诊断是阴道出血。之后的半年里,小秦换过几家医院,都没什么效果。自从进入梅雨季,不知道怎么回事,出血的情况变得严重了。

王小韵先让小秦做了妇科检查,但结果显示她的阴道并没有出血。王医生又仔细观察了血迹,发现不对劲。“血迹不是成片的,而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血点组成。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她可能长了阴虱。”王小韵说,阴虱通常寄生在人体外阴和肛门周围体毛上,叮咬皮肤,以血液和外阴皮肤为食,除了患病部位瘙痒,内裤上出现血迹也是典型症状之一。

果然,小秦姑娘说,前段时间曾经在外阴附近找到过几个红褐色小点,看着像虫子。

明确问题所在,王小韵开出相应药物。同时,交待她内衣裤和使用过的床上用品都要煮沸消毒,且一定确保要烘干,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助于阴虱繁殖。前些天,小秦来复查,出血症状已经消失,恢复良好。

“阴虱其实属于性病的一种,大部分情况下通过性行为传播,也有少部分人是因为和感染者共用衣服、毛巾等个人物品导致的感染。”王小韵提醒,最近处于梅雨季,大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贴身衣物最好用开水煮沸消毒并完全烘干。

//

推着轮椅、拄着拐杖到医院
雨天类风湿病人最不好过

//

“类风湿关节炎受潮湿天气的影响最大。”杭州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郑红霞主任中医师说,最近,风湿门诊里,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由家属搀扶着来的病人特别多。

患者朱阿姨(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患类风湿关节炎近20年了,每次吃了药关节痛能好些,一停药就又加重了。

每年一到梅雨季节,朱阿姨更是疼得整夜睡不好觉。在郑医师这里治疗两周后,朱阿姨的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因为没有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她的关节变形已经无法逆转了。”郑医师说,一般尽早来医院的患者,坚持正规治疗,大部分人关节炎症还是能控制的,病情稳定后仅需口服少量的抗风湿药物维持,即使遇上最近的梅雨天,关节疼痛的感觉也能明显减轻。

郑医师建议,梅雨天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同时也要避免关节受冷,尤其使用空调电扇时,注意关节保暖。“可以选择一些关节负重轻的有氧锻炼方式,比如慢走、做体操等。如果关节肿痛明显,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

小男孩全身爆发疹子体无完肤
皮肤科里这类病人多了两三倍

//

潮湿的天气,暴露在外的皮肤最容易受到侵袭。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杜晓航主任中医师说,这段时间医院里来看脚气、湿疹、汗疱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的患者,至少比往日多了两三倍,这与梅雨季节的潮湿闷热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从小有特应性皮炎,每年梅雨季都会长点疹子,但都不会特别厉害。10多天前,全身暴发湿疹样的疹子,脸上、四肢、肚子,几乎体无完肤,而且这些疹子很痒,痒到小男孩整夜整夜睡不着,痛苦至极。

杜晓航医师分析,“今年梅雨季长,雨水又多,是男孩疹子发得厉害的主要原因。”最后,经过外用内服治疗一周后,小男孩情况才渐渐好转。

昨天上午,杜晓航医师还接诊了一位80多岁的老伯,老伯以前就有点脚气,都没有大碍。但是昨天来的时候,画面惨不忍睹:脚趾缝出水,有水泡和脓疱,脚背红肿;脚趾又痛又痒,老伯拿纸巾缠在了脚趾缝间,纸巾都被脚趾缝渗出的水浸湿了。

经过检查,老伯是真菌感染伴有细菌感染。杜晓航医师说,老伯卫生习惯还挺好的,脚气这么严重,考虑还是和梅雨天鞋子潮湿、没有彻底晾干有关,导致病菌滋生。

//

梅雨天手、脚关节肿胀
55岁女子抑郁症复发加重

//

最近一个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抑郁症专家谭忠林博士的抑郁症门诊一号难求,想要“加号”的患者也多了不少,他们中有一部分,原本抑郁症已控制得比较稳定,却因为最近反反复复的梅雨天气,抑郁症复发或加重。

“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情绪跟天气、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温度、湿度、日照都能影响情绪,出现情绪波动。”谭忠林主任表示。

上周,55岁的王女士(化名)一脸憔悴走进谭忠林主任的诊室。“谭主任,最近这雨下得我难受,手脚关节肿胀,每天头昏脑涨,睡眠不好,吃不下东西,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致,感觉情绪很低落。”

王女士是谭忠林主任的老患者了,一年多前因为持续的情绪低落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经过一系列抗抑郁治疗已经恢复得蛮不错,药物剂量已处于稳定阶段,情绪也比较稳定。

近段时间,梅雨持续不断,王女士外出时间明显减少,每天窝在家,再加上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身体心理遭到双重打击,越来越不开心。

结合病史分析,经过心理评估和测试,谭忠林主任诊断王女士为复发性抑郁症。

“潮湿连绵的阴雨天气,气压变化,湿度增加,人体疼痛阈值降低,对疼痛会更加敏感,进而影响情绪。像这位患者,她本身有关节炎,下雨天气压低,人的关节腔压力增大,就会出现关节酸胀等不适症状,导致晚上睡不着,头昏头痛,人就会很烦躁,她之前有抑郁症病史,所以一旦有外界因素影响,更容易复发。”

记者 余夕雯 张煜锌 陈彦汝 金晶

见习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陈晓华 应晓燕 徐尤佳 方序 王意菁 张玥洁 陈旭婷 李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