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家娃踏踏实实读绘本,简直比自己考博还难!”
“幼儿园老师鼓励亲子共读,但我女儿一说看绘本就跑了,根本不配合!”
“我儿子看书不专心,是不是没有当学霸的潜质了!”

最近疫情期,孩子们无法外出,亲子共读成了孩子与家长朋友每日必备的活动。然而,陪娃阅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来找子玲“吐槽”,说孩子读绘本不专注,没有耐心等等,言语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对孩子的无奈、着急和恨铁不成钢一般的焦虑。

很多爸爸妈妈从0-3岁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由于对孩子的心理及年龄特点不够了解,仍然会出现一些误区。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两部分:感兴趣+能坚持,这两部分是互为依托、密不可分的。如果仅仅热爱,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强行逼迫孩子坚持,却忽视了兴趣,最终都不可能顺利养成好习惯。

说到感兴趣,很多家长可能都会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读书,有的孩子不喜欢呢?其实,这和孩子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模式、绘本难度、家长的态度都有很大关系。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说白了就是:幼儿的认知、思维、表达能力有限,遇到不感兴趣的、难度大、和自己不匹配的绘本,自然而然会产生厌倦情绪。

此外,从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学习模式来看:儿童学习分为视觉性、听觉型、运动型三种。对于视觉型的幼儿来说,看到信息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他们天生就会比其他两个类型的幼儿对颜色、图画、文字符号等内容更加敏感。让听觉型和运动型的孩子安安静静读绘本,本身也是一件较为痛苦的事。

再加上有些父母过度焦虑,看到孩子不认真读就格外急躁。当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对绘本阅读就会产生不好的体验,增加抵触情绪。孩子不喜欢阅读,就更别提养成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面对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多方法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的内、外部动机”理论沿用到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来,并与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要素:“感兴趣+能坚持”相联系。简单来说,感兴趣就是满足内部动机:因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产生动力;而能坚持则需要外部动机来辅助推动:通过外部奖励而产生更持久的动力。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投其所好,读孩子真正喜欢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让孩子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一开始,我们在选择绘本时,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喜好,广泛汲取各种领域的绘本,并耐心询问他们的意见。

每个孩子感兴趣的内容都不一样,但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幼儿更喜欢拥有简单形状和鲜艳颜色的绘本,这些书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3-6岁学龄前儿童更喜欢幻想故事、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绘本故事,这些也是易于儿童记忆的读物。

当然,如果有个别内容对于孩子现阶段来说理解困难,我们可以尝试将内容简单化、具体化,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说明,激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引导孩子进一步读下去。

此外,培养阅读兴趣,除了在绘本选择上下功夫,还需要家长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想办法让孩子与绘本阅读产生积极、正向的连结。

我一个朋友曾说,以前他家娃对绘本一点也不感兴趣,后来通过她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孩子超喜欢消防局啊,超市啊、警察局啊等等场景,于是开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玩各种大人职业的“模仿秀”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再在合适的时机拿出和职业相关的绘本,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这就是游戏互动对阅读行为产生了促进作用。孩子对书中的这些场景感兴趣,也对职业角色扮演乐此不疲,自然也会有继续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当然,兴趣并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自主探究不断挖掘。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幼儿的感受、体验、活动为中心,而不是喧宾夺主、过度提问,给幼儿带来无形的压力和焦虑。换句话说,为孩子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孩子们发现未知,也会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个在幼儿园的教研老师曾和我说过这样一个案例:很久以前,老师们发现宇宙、天文类绘本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就开始想办法尝试引导。去年4月,当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时,老师立刻抓住新闻热点,和孩子们在园里开启了一场宇宙探秘之旅:他们用黑布和泡沫塑料代替黑洞,用乒乓球代替天体,一起模拟黑洞吞噬过程、一起手绘银河系......活动结束后,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天文类绘本的兴趣明显比之前高了很多。

这一点我们家长也可以借鉴。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具体喜好,那就引导孩子大胆地尝试、主动探索,看看还有哪些有待挖掘的兴趣点,一起发现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靠兴趣支撑,还需要靠外部奖励来维系。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曾提出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结论:得到奖励的行为很可能会重复出现。例如:食物玩具,奖品表扬鼓励等等物质和精神奖励都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会提高行为的发生频率。这个事实被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称之为:因果律。

因果律在这个社会无处不在:微信里总忍不住抢红包、商家打折促销引导消费者买买买、甚至电脑游戏里简单的关卡奖励,都符合因果律。而如果我们把这个简单的结论应用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上,也可以逐渐产生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一张积分奖励卡,每天坚持绘本阅读就奖励10积分(让孩子自己在卡片上贴10朵小红花);同时,如果每天未完成阅读就倒扣5积分(让孩子自己把小红花涂黑)。当积分到100时,可以置换小奖品,或满足孩子一个小愿望。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奖励,孩子也会倍加珍惜,从而发展出更强的行动力。

最后,还需要提醒家长朋友注意的是: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为孩子营造氛围,渗透阅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浸润式的环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购买书籍或是订阅报纸、杂志、带孩子去书店,或是图书馆,让孩子逐渐接触书籍;平时家长也需要养成阅读习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们可以在家里设置读书角,固定阅读区域和时间。当我们和孩子约定好,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翻开书,重复3周(约21天)就会自然而然变成习惯性动作,孩子到了这个时间就知道要去读书角读书,逐渐形成稳定的习惯。

当然,亲子阅读也需要秉持着家长和孩子双方自愿的原则,让整个过程都处于自然、轻松的状态。如果孩子这个时间段就是不想读书,只想多玩一会儿,那我们也可以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千万不要被规则裹挟,以此来威胁、强迫孩子。同样,当我们下班过于劳累,对亲子共读实在力不从心时,也不必勉强自己用疲惫的身躯硬抗,和孩子请个假,适当休息补充体力才能有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生活。

毕淑敏曾经说过“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由于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每个孩子的阅读喜好、语言水平都不相同,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放平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愿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绘本阅读汲取到营养,种下一颗充满好奇心的种子,在更多未知的领域大胆探索,自由翱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