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

故宫中的一万三千箱珍贵文物被迁出。

后来几经辗转,其中的约3000箱随国民政府来到了台湾。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是在这些藏品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在展品数量上不及兄弟单位北京博物院,

馆中的藏品当年也是精挑细选而来,

我们从台北故宫典藏之中中,挑选了几件最具代表性的宝贝,

一起来欣赏吧!

— 毛公鼎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公鼎最为著名的是腹部的32行500字铭文,

是迄今为止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毛公鼎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这段铭文叙事完整,

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五段。

  • 第一段记述了周宣王励精图治的过程;
  • 第二段说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 第三段说宣王给了毛公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告诉臣工不予奉行;
  • 第四段告诫勉励毛公不要懈怠;
  • 第五段说毛公为感念周宣王的恩德铸造这个鼎以资纪念。

毛公鼎的铭文是比较成熟的西周金文书法风格,奇逸飞动,结体方长,整体显得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因而毛公鼎出土之后有不少书法家为之倾倒,

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代庙堂文字,其文有如《尚书》;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

毛公鼎的铭文之最,非仅在字数之多、训诰辞华之美,

也在赏赐内涵之丰厚,天下第一重宝,可当之无愧。

— 散氏盘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

散氏盘的铭文有19行357字,从其性质上来看,应当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

铭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段。

  • 第一段说的是事件的起因,即西周厉王时期(前878年—前841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在周王的干预之下双方议和,和议的条件是矢国以两块田地赔偿散国的损失;
  • 第二段是说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详细记载了两块田地的四至及封界;
  • 第三段记载了矢国派出15名官员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10位官员来接收;
  • 第四段主要记载双方盟誓的情景:双方主要负责人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矢国国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散氏盘的铭文是西周时期金文“草篆”书法的代表作,

其字体粗犷遒劲,厚重朴实,用笔之时圆笔钝笔交叉,

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结体宽博,章法错落有致,

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 祭侄文稿 —

←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

杲卿

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

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 黄州寒食帖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帖》所描写的,由外在身体的病痛,环境的恶劣,

到内心的疚责、矛盾,将谪居在外的心情,含蓄又深刻的表露出来。

书法则是将诗中的情境转化成具体的文字形象,

通幅字形由小渐大,由疏朗而紧凑,运笔渐起渐快,

或轻盈或凝重,时而飞动,时而顿挫,

墨色深黑浓润,浸透纸幅,笔画间牵丝引带,顾盼呼应,

行间重心随着倾斜跌宕的字势左右移动,

使得整幅字有着复杂而丰富的节奏与美感。

— 初雪图 —

江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行初雪图》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绘画作品,

也是传世作品中时代很早的一幅绢地山水画。

画家赵干,江苏江宁人,南唐李后主在位时,为画院学生。

自小生长在江南,因而所画山水多为江南景物,尤其擅长布景。

在这幅手卷中,画家就利用弯曲的黄芦堤岸,构置出浩渺的水波江面。

画中寒雪纷飞,江边渔人为了生计得继续顶着风雪干活,备极艰辛。

而行走在岸边的旅客,同样冒着寒雪赶路,

人、驴皆带着苦寒难行的面目,画家藉着笔下人物的表情,

一付

反映出画中寒冻的江天。

全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粉为雪。

寒林枯木皆用中锋圆笔,劲挺有力。

树干以乾笔皴染,自具阴阳向背。

所画芦花,以赭墨裹粉,一笔点成,极富创意。

小丘及坡脚,也以淡墨成块涂抹而无皴纹。

— 富春山居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黄公望晚年的精心杰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旷世名迹。

该画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风远承五代董源、巨然,近师赵孟頫,发展以书法入画,

抒情写意的文人画精神,创造水墨画新境界,

并影响明清以后山水画的创作,

在中国文人画传统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价值。

— 溪山行旅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北宋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

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

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

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

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 青瓷无纹水仙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

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因传世品极少,所以十分珍贵。

青瓷无纹水仙盆釉面纯洁无纹片,

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

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

— 汝窑莲花式温碗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

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本是当时的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该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婉约,高雅清丽,

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 翠玉白菜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作品协调天然与人为,以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

运用玉料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一只螽斯与一只蝗虫的白菜。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

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

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

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