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宣传,我们印象中飞鱼服应该是锦衣卫的标配,穿飞鱼服,配绣春刀,拉风得不要不要的。但事实上,飞鱼服并不是锦衣卫的专利,其他的官员也能穿,比如,西门庆。在《金瓶梅》第73回写到:

伯爵灯下看见西门庆白绫袄子上,罩着青段五彩飞鱼蟒衣,张爪舞牙,头角峥嵘,扬须鼓鬣,金碧掩映,蟠在身上,唬了一跳,问:“哥,这衣服是那里的?”。

《金瓶梅》虽然是以宋朝为背景,但作者是明朝人,整个故事,从微至著,都充满了明朝气息,类似于股票借壳上市,所以小说中出现飞鱼服并不奇怪。那么,西门庆是什么官职呢?他是山东提刑所副千户,宋朝是没有千户官职的,明朝才有。副千户大概是个从五品的官职。西门庆穿的飞鱼蟒衣,就是飞鱼服的一种,而这一种,严格来说只有锦衣卫指挥使才能穿,而且是特殊场合才能穿,后文会讲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门庆剧照

既然说到这,那么我们索性就看看明朝的官员有哪几种工作服。明代百官官服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等五个系列,分别用于不同的礼仪场合与家居。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工作服类别

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古时用于陪祭、拜表等朝事活动。《唐会要·章服品第》:“旧仪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则服之。”。明袭唐制,朝服用作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隆重的朝事活动中穿着的礼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明代规定:凡文武官员朝服具着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皆用青缘,赤罗蔽膝,大带为绢制赤白二色,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朝服表

祭服

祭服与朝服除上衣和衣裳缘边的颜色不同外,余者内容基本相同。

公服

公服是明代官服系列中又一种比较简单的服装,用于早晚朝奏事、持班、见辞等公务活动。公服始于北朝。《北史·高祖孝文帝纪》:“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唐会要·章服品第》:“…又有公服,亦名‘从省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朔望、朝谒及见东宫则服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立的公服制度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盘领袍,腰系革带,足登靴。公服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删除了紫色袍。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又因孔子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在服中废止。明代还修改了唐代以花径大小和几何纹来品级的服装纹饰,一律改为以花径大小来区别。这既简化了服装的分级形式,也突出以花别品的功能,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服装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公服表

常服

常服是明代官服中内容比较简单、穿着最方便、利用率最高的服装,用于平常上朝、视事穿着。洪武三年所定常服制度内容,主要由乌纱帽、团领衫、革带、靴子等组成。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明代的县令,基本上穿的都是常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明代常服主要体现等级特征的内容是补子。所谓“补子”就是一块3-40厘米见方的织物,上面按需求织绣有不同的动物形象,缀于文武官员的团领衫上,以此达到区分官员等级的作用。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文武官员常服补子内容规定:公、侯、驸马等用麒麟、白泽,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具体内容为:“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常服表

常服由各级官员按自身品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而不同于唐宋由中央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的穿用,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越上。

燕服

燕服也称“忠静服”。即宴居时穿的服装。由忠静冠、忠静服、带、履组成。明代的法定燕居之服在明代中后期才被确立。明世宗据古玄端更制“忠静冠服”昭布于众,供官员在闲燕之时穿着,并希望官员们“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服(忠靖冠服 (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赐服类别

介绍完这五种服饰,读者会问,飞鱼服属于哪一种呢?实际上,飞鱼服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属于另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叫赐服。所谓赐服,就是皇帝赏赐的官服,再举个形象的例子,清朝的“黄马褂”就是一种赐服。“黄马褂”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得到他的人只在重要场合穿,没有谁把他当工作服天天穿着去上班,再说皇帝也不允许啊。同样,锦衣卫也不是能天天穿飞鱼服,配绣春刀,只有在重大场合才能穿。按规定,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时锦衣卫才能穿,而且特别注明是“锦衣卫堂上官”才能穿,堂上官一般指的是锦衣卫衙署长官。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可以叫飞鱼服,比如刚才说的锦衣卫堂上官,穿的其实是蟒服,但是衣服上绣有飞鱼纹饰。

其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

锦衣卫其实还可以穿盔甲,罩甲,圆领甲。这三种应该是锦衣卫下属的“大汉将军”的制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盔甲(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罩甲(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圆领甲(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上面提到了蟒服,蟒服是比飞鱼服高一级的赐服。整个明代,赐服的等级分为几等,蟒服是第一等。赐服等级大致分为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白澤、其它补子。皇帝会根据臣属的官职位置和对朝廷的贡献大小,赐给相应不同的华丽服饰,以资鼓励,进而达到维护统治封建国家的目的。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然后看看西门庆为什么可以穿飞鱼服。

蟒服

一般而言,蟒服在赐服中的位置等级是排第一位的。其中,蟒服上所绘蟒兽纹饰形象是区分等级的标志。分有“坐蟒”与“行蟒”两种,坐蟒尤贵。《明史·舆服志》:“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

万历首辅张居正,从神宗初年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凭一己之力为大明朝续命,功劳很大,生前位极人臣,除了官职外,所穿的赐服也是最顶级的“坐蟒”服。荆州博物馆藏有一幅张居正坐像,所穿的赐服蟒图案,就是“尤贵”的坐蟒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蟒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飞鱼服

飞鱼服属于第二级的赐服。飞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飞鱼服的补子为飞鱼。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作鲤)。“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 。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的官服之一,有一定品级才许穿着,佩绣春刀。另据《明史》记载,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即使公、侯、伯等违例奏请,也要"治以重罪"。后来明朝规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飞鱼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武官飞鱼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斗牛服

斗(dǒu)牛服大致可列为第三等。明代斗牛为蟒形,鱼尾,头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也称牛角龙形。张居正在刚刚入阁时,其才华初有绽露,得到神宗皇帝的赏赐,得到的赐赏就是斗牛服。《明史·张居正传》:“帝御平台,召居正奖谕之,赐金币及秀蟒斗牛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斗牛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麒麟服等

以下依次排序大致是麒麟服、白澤、其它补子等。玉带、犀带等也都是由皇帝根据官职地位情况经常下赐的赏品。锦衣卫高级官员,有时也穿麒麟服(景泰四年,令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麒麟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锦衣卫其实可穿的服装很多,飞鱼服,麒麟服,盔甲,罩甲,圆领甲都有,所以一提起锦衣卫就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穿飞鱼服那是不科学的,如前文所述,只有锦衣卫的“堂上官”(衙署长官)在一些重大场合(如祭祀历代帝王庙)时才能穿飞鱼服。而其他的锦衣卫,就算有仪仗任务,也只能穿“红紵丝纱罗衣”、“青绿锦绣服”一类的衣服,不允许穿飞鱼服。

飞鱼服的滥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这里面也包含了每个人的穿着服饰要合乎规范。可惜的是他的后世子孙们并没有执行他这一套,就服饰这一块而言,那是越穿越乱,连皇帝都管不了,到最后连西门庆这样的小官也能穿飞鱼服。我们下面来看一下。

山寨版蟒服

明朝的官员们最想穿的赐服是蟒服,但像前文提到的“锦衣卫堂上官”可以穿绣着飞鱼纹的蟒服以及明朝的首辅们可以被皇帝赐蟒服外,其他官员要想穿蟒服那基本只能在梦中了。不过有需求就有市场,此路不通就另换一条。国人的聪明才智这时体现出来了。不是不能穿蟒服吗?那好,我把飞鱼的样子画得跟蟒差不多,再给飞鱼添两个角!就这样,山寨蟒服出炉,具体是哪年不知道,不过到嘉靖十六年,有一次皇帝偶然发现兵部尚书张瓒穿着(山寨)蟒服,可他记忆中并没有给过张瓒类似待遇,于是问内阁首辅夏言,夏首辅说:“张尚书穿的是钦赐(可能是嘉靖皇帝发的,也可能是前任发的)给他的飞鱼服,只是这个飞鱼长得像蟒而已。”。当朝首辅也公然忽悠皇帝,但皇帝表示他还没瞎,说:“飞鱼怎么会有两支角!要严禁!”。

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谕阁臣夏言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言对曰:“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帝曰:“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于是礼部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

其实不怪嘉靖皇帝这么生气,他即位当年就发了一封诏书:“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僣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可惜官员们把他的圣旨当空气了,要不是这次张瓒被抓了现行,估计大家还要继续放飞自我。

飞鱼服的滥发

嘉靖皇帝发布这条诏书的时间是在他刚登基那会,也就是正德十六年,他的表兄正德皇帝刚去世的那年。在明朝的皇帝中若论放飞自我,正德皇帝如果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了。他的一系列创举足以震烁古今,比如开豹房,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爵位为“镇国公”,还要给自己按上面的品级发工资,又给自己还取了个名字叫“朱寿”,可惜最后不是长寿而是短寿。以至于他成了皇帝中的反面教材。不过这位皇帝在自我放飞的时候还不忘关照一下他的臣子们。比如在正德十三年,他下江南回来,官员们都要去迎接,他大笔一挥,给这些官员们发赐服,顺序是这样的:“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看见没,不按常理出牌,随意发,三品官员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十三年(1518)正月,车驾将还京,礼部具迎驾仪,令京朝官各朝服迎候。而传旨曳撒、大帽、鸾带,且赐文武群臣大红纻丝罗纱各一。其彩绣,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

明朝的中后期管理混乱,服装乱穿,飞鱼服也是随意赏赐。还是在正德朝,有一次日本王源义澄(明史统称日本实际统治者为日本王,实际可能是日本的“征夷大将军”)派使者到明朝来,有个叫硃(朱)澄的人不知什么原因欠了这个日本使者的钱,于是就把他的侄子硃缟当赌债赔给了日本使者,钱债肉偿。硃缟歌唱得好,日本使臣很喜欢,脑洞大开,让硃缟冒充日本使臣,还换了个名字叫宋素卿。去京城见了皇帝,还顺便见了当时掌权的大太监刘瑾,并送了千两黄金。刘瑾一高兴,就赏给宋素卿一件飞鱼服。《明史》都用了“前所未有”四个字来形容。

五年春,其王源义澄遣使臣宋素卿来贡,时刘瑾窃柄,纳其黄金千两,赐飞鱼服,前所未有也。素卿,鄞县硃氏子,名缟,幼习歌唱。倭使见,悦之,而缟叔澄负其直,因以缟偿。至是,充正使,至苏州,澄与相见。后事觉,法当死,刘瑾庇之,谓澄已自首,并获免。

钻空子的西门庆

嘉靖皇帝几十年都不上朝,他关于穿飞鱼服的禁令对那些高级官员们还算有点约束作用,以西门庆为原型的地方小官们其实已经diss这条禁令好久了。《金瓶梅》的成书时间恰好在这一段,反映了当时不少的社会现象。比如其中中还有一段讲到,何太监的侄子在西门庆手下做事,何太监送给西门庆一件飞鱼绿绒氅衣,西门庆怕僭越,说“老先生职事之服装,学生何以穿得?”这是您的工作服啊,学生不敢穿。何太监却说:“大人只顾穿,怕怎的!昨日万岁赐了我蟒衣,我也不穿他了,就送大人遮衣服儿罢。”。何太监有了蟒服,就不在意飞鱼服了,随便送给了西门庆。而且让西门庆放心大胆的穿。飞鱼服变成了一件随意送人的衣服。这里说一句,以蟒服为赐服下赐臣属,起初并不是首先从大臣开始的,而是由宦官们最早享受此殊荣。《明史·舆服志》引《大政记》:“永乐以后,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宦官蟒服(来自《Q版大明衣冠图志》)

后记

越到明末,官民的服制越混乱,皇帝不想管,也没法管,除了在蟒服这一级还把把关外,对其他服装的管制就放松了。因此西门庆在小小的清河县就能穿飞鱼服,而西门庆只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一个缩影。

明代山东《博平县志》记载:

“由嘉靖中叶以来以抵于今,流风愈趋愈下,惯习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纵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其流至于市井贩鬻厮皂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袴,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汩汩浸淫,靡焉不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逐末游食,相率成风。”

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礼崩乐坏,再加上皇帝和大臣们勾心斗角,把好好的大明朝弄得乌烟瘴气,所以海瑞在他的《治安疏》中写到“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就是说天下人都不看好你(嘉靖),而且大臣们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飞鱼服的滥穿就是这种乱象的体现之一。虽然经过张居正的强行续命,但大明朝已经是沉疴已久,最终倒下,飞鱼服也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参考资料:

《明史·舆服志》

《明史·张居正传》

《明武宗外纪》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

《博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