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行是冤家”。

如果哪天同行们站在了一起,一定是发生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事情,相轻的同行必须众志成城、为生存而呐喊。

最近,这一幕就发生在了信托业。

坊间一则 “融资类信托业务将暂停”的传闻让整个信托业如坐针毡。

惊出一身冷汗的信托公司、从业人员、融资企业甚至投资者四处求证传闻的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监管部门随后辟谣了这则传闻,表示“不会一刀切停止融资类信托业务”,让整个行业长舒一口气。

那几天,几乎所有信托公司都停下了对自己公司的宣传,转而统一发送以上辟谣信息。

融资类信托业务进行“压缩”这件事已经有些时日了,为什么换成“暂停”两个字就如同引爆了行业核弹呢?

不能停,否则要人命

信托公司不仅有融资类业务,还有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两大业务类型。并且从官方数据来看,融资类业务占比并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常规逻辑来讲,“暂停”而不是永久关停这个业务应该不至于伤筋动骨,大不了业务规模和数据上有点影响;并且数年前就出现过信托公司被勒令停业整顿的事情,事实上并未影响到其后续业务发展。
那为什么整个行业都对坊间传闻噤若寒蝉呢?

先来看下信托三大业务类型:

投资类信托,主要以信托资产提供方的资产管理需求为驱动因素和业务起点,对信托财产进行投资运用的信托业务,主要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信托(PE)、证券投资信托(含私募证券投资信托)等。

事务管理类信托,委托人将资金或财产交付给信托公司,并指令信托公司为完成信托目的而进行的事务性管理信托业务。

融资类信托,是指将受托资金(或资产)以融资(如贷款、融资租赁等)的方式借给资金(或资产)需求方。与投资类信托产生股权关系不同,融资类信托产生的是债权关系。

看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

简单地说,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信托的资金和资产都是信托公司很难自行调动和运用的,唯有融资类存在被信托公司主动运用的可能性。

因爆雷而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安信信托主动管理型信托和四川信托的TOT都属于融资类信托,资金池业务同样属于融资类信托。

是不是联想到什么了?

融资类信托不仅是信托公司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更是其流动性的保障,也是刚性兑付的资金来源。

所以,大家能理解为什么信托公司会如此惧怕融资类业务被停掉了吧?

虽然各大信托公司都信誓旦旦地澄清自己每一笔资金都有对应资产,但如果流动性真的被停掉,大家就会发现:原来信托公司们都和安信、川信干着同样的勾当!

当问题摆上桌面的时候,就是退无可退的时候——当期要兑付的存在问题的项目拿什么来保?如果刚兑不保,资金募集归零真不是危言耸听。

当初信托公司能抗过停业整顿,而今却一点都抗不了。因为:

彼时彼刻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此刻经济下行;

彼时彼刻刚兑压力极小,此时此刻满眼都是需要刚兑的项目;

彼时彼刻资金池业务刚刚起步,此时此刻资金池业务积重难返。

不一刀切,就没风险了吗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一旦融资类业务一刀切停掉,信托业必然会哀鸿遍野。

对监管部门而言,一切的制度和手段都是要营造健康发展的金融环境,而非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未来这种担忧是可以排除的。

但是,信托业的排雷工作不会停。也就是监管所表态的“逐步压缩”。一方面要配合整体市场向直接融资体系转变,另一方面要将切实将融资类业务中的风险释放掉。

信托排雷是不是能够将所有风险都化解,让投资者安心地拿回所有投资呢?

先说答案:不完全能。

信托业务的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原生雷——业务本身出现风险,比如融资企业无力还款、被投企业经营不善、抵质押物不足值或变现难等等;另一种是衍生雷——通过刚兑问题项目而不断积累的新风险。

原生雷是经济行为中的正常现象,也就是投资失败,信托公司处置方式多为刚兑。

衍生雷则是一种人为创造出来的风险,其化解方式:一是问题项目收回本息偿还刚兑资金;二是信托公司用自身利润来偿还刚兑资金;三是继续募集资金借新还旧。

我们都知道企业一旦经营恶化,能够翻盘的少之又少,所以第一种方式化解衍生雷的可能性有,但是太小。

第二种化解方式中,信托公司不仅要把刚兑资金的收益赚回来,还要把刚兑资金的本金也赚回来。投资翻倍这种事更加显得沧海一粟,何况刚兑资金的成本会呈复利叠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种化解方式正是多数信托公司一直采用的刚兑手段,工具用的是融资类业务中的类资金池产品。这条路已经越来越窄,将被“逐步压缩”。窟窿一直都在,弹尽粮绝是迟早的事儿。

综上所述,如果投资者购买的信托计划是对应到能够到期还本付息的优质融资方,到期收回本金无需担忧。

如果你不幸买中了雷产品,从现实角度来讲,只能寄望于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还有刚兑子弹,自己不是最后接棒者。但是又有谁能精准判断此事呢?

在军事中的排雷工作,最直接的方式是将可引爆的地雷就地引爆。

资管新规、信托新规、窗口指导等一系列措施正在督促信托公司通过各种努力主动化解自身的风险。

但是对于信托业那些注定无法排掉的雷会不会被定向引爆几个呢?

又会是哪些投资者会被炸得遍体鳞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