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在哪里都是流浪。”——三毛

作为知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生写满传奇,因为感受到前世的乡愁,便义无反顾地前往撒哈拉沙漠定居。这样随性洒脱的人生是世人所向往的,因此三毛总在人们心中代表着理想和向往,但是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在追求理想的背后必有艰辛,在撒哈拉中三毛写作的手用来送水,日常用品全靠捡。

无处安放的流浪灵魂

三毛原名陈懋平,因为不会写懋这个字,三毛就自己改名叫陈平,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小孩不同的是,三毛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性格,她性格孤僻,不喜与人来往交谈,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看书,写字。三毛家的后方就是一座坟场,于是孤独的三毛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并开开心心的在坟场里度过了幼年时期。

因为战争,三毛一家不得不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四处奔波,在一次又一次狼狈的逃亡过程中,三毛不但没有担惊受怕的心理,反而品出流浪的快乐来。三毛之后又被称为“流浪诗人”,这与她的作品与她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比起一成不变的安稳,三毛更喜欢四处漂泊的流浪,更喜欢寻找未知所带给她的惊喜,她的前半生也的确如此。

仿佛三毛的全身都写满了离经叛道,她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数字,在读书生活中因为数学老师的羞辱,三毛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她开始拒绝和这个世界交流,在学校中频繁逃课,父亲带她休学之后,她又把自己的房间围上铁栏杆并加上了一把铁锁,以此来表示和世界抗争的决心。三毛的年少时期是忧郁而孤独的,她总是会想到自杀来一了百了,而这也注定了三毛的结局。

所幸三毛的父母非常开明和通情达理,在三毛陷入情绪的阴暗面时没有放弃她,而是努力把她拉回正轨,鼓励她结交朋友,支持她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对于三毛来说读书和旅行是照亮她生命的两颗星星,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三毛开始尝试写作,在写作中放逐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三毛的内心渐渐被打开。在西班牙旅行时,三毛遇到了荷西,这个注定要与她共度半生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与撒哈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她偶然看到一张撒哈拉的照片,感受到了前世的乡愁,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前世之旅。

这在常人看来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三毛做出来却引人欣赏,因为三毛从来不是一个能以常理揣度的人,而且三毛的幸运之处在于,她有着支持她的家人和爱人。荷西有着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想做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十分疯狂,但是在荷西眼里却是理所当然的。

在西班牙定居时,因为对撒哈拉沙漠的眷恋之情,三毛一度处在痛苦之中,这种情怀,在所有他们认识的人里面,几乎被视作一个笑话。等三毛安排好时间准备去撒哈拉住一年时,周围的朋友都以为她疯了,没有人支持她,但是好在三毛的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女儿想做的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在三毛做了决定之后默默前往撒哈拉,为她打理好一切,这个人就是荷西。

理所当然的他们生活在了一起,荷西找到了一间小房子,房子前面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方就是广大的天空。荷西不是罗曼蒂克的人,三毛在沙漠里也风花雪月不起来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改善环境,克服物质上精神上的极大困难。

地是水泥地,糊的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砖块接缝地方的干水泥就赤裸裸地挂在那儿,打开水龙头,流出来几滴浓浓绿绿的液体,没有一滴水。但是三毛没有厌倦沙漠,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中受到了小小挫折。

刚开始他们的生活的确是非常艰难,撒哈拉生活环境恶劣,日常用品的价格贵得令人心灰,而三毛和荷西乍到撒哈拉手头非常拮据,连吃饭买水的钱都匀不出来,三毛不得不送水来补贴家用。

这时的三毛就趁荷西上班的时候去对面的垃圾场捡垃圾,捡到旧的汽车轮胎就拿回来清洗,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当作一个座椅,捡到快腐烂的羊皮就用盐处理过后做成坐垫,骆驼的头骨在三毛手里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物,她用铁皮和玻璃把捡来的头骨做成了一盏台灯。

他们的家,又添了羊皮鼓、羊皮水带、水烟壶、沙漠人手织的大床罩、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在一年之后他们的家变得有模有样,三毛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她开始尽自己所能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去,她会教当地妇女看书习字,帮当地居民看病,甚至包揽了接生婆的工作,帮撒哈拉妇女接生,给母羊接生也做过。三毛用心地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惬意又逍遥,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在三毛的生活中构成了她独特的生活,而在三毛笔下,人们也可以看到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虽体会不到三毛的思乡之情,也能感受到三毛的快乐,这种快乐和洒脱感染了许多人,人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三毛,都有着一个说走就走的梦,但是付诸于实践的却没有多少。

三毛更像是人们理想的写照,在三毛笔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敢爱敢恨,一生流浪的姑娘,她的文章天马行空,随心随性,正是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击中了人们的内心,在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一股追寻自由的“三毛热”人们争相模仿三毛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性,都想要成为那个特立独行的三毛。

但是三毛不只是一个代名词,她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如今逝者已逝,再多的赞美与批评都已经成为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