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北京和南京的都城之争催生出的迁都问题,让从朱棣开始的大明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感到头痛,备受折磨,但没想到,最后在一个少年手中,尘埃落定。

1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南京称帝,南京是明朝的第一任首都,但是镇守北京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可能朱棣认为北京是自己的大本营,而南京大多都是朱允文旧部。所以,在朱棣称帝的同年12月,就将北平改为了“北京”,然后第二年就要将朝廷迁往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明朝初年,北京处于边疆之地,蒙元虽然被驱逐回了漠北,但是整体实力还在,时不时的还会骚扰中原,北京处于燕北之地,比不上江南富庶,而且经过元末连年战乱,北京遭到了严重破坏。

老百姓饱腹尚且做不到,如果强行作为京师,兴建宫殿必然会劳民伤财,所以经过诸多因素的考量,朱棣便暂时放弃了迁都北京的计划,但朱棣并没有将这个想法彻底放弃。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轻时骁勇善战,常年和蒙古对峙,所以朱棣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度过,对于南京湿热的气候环境很不适应。

朱棣虽然因为财政问题暂时放弃了迁都北京的计划,但是当大明王朝走上正轨,国家富庶了之后,朱棣又把迁都北京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朱棣先是将北京改为“行在”,意为天子所在之处,或天子巡狩所到之处。并且朱棣还在北京设立六部,协助南京处理朝政,还将大量官员富商迁往北京,并且重新开凿京杭大运河以便解决粮食问题。这样一来,迁都一事成了永乐朝的大事。

永乐五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兴建宫殿,从全国各地往北京运输石料木材,不遗余力地建设宫殿,并且于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先后三次亲临北京,视察宫殿修建进度。由此可见朱棣对迁都一事有多么重视。

2

要说朱棣为何如此执着的要迁都北京,无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南京地理位置不如北京,南京虽为六朝古都,虎踞龙盘之势,但是却只有长江可守,进不可攻,退不可守,这对于常年带兵打仗的朱棣来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大本营。

第二,蒙古人威胁尚在,朱棣一生好强,不把蒙古人打服了不罢休,北京既是朱棣的大本营,又是最好的国门,所以为了便于讨伐蒙古,朱棣才决定迁都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虽然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踪,但是南京朝廷大多都是朱允文的旧臣,自己皇位毕竟得来不正,他心中有鬼,害怕朱元璋找他算账,所以才着急忙慌的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成祖朱棣终于实现了迁都的愿望,坐在北京新落成的大殿中接受百官朝贺,北京正式成为了大明京师,而南京则成为了陪都,除了一部分官员留守南京之外,大多数朝廷重臣都迁往北京。

虽然北京成为了大明王朝正式首都,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通过漕运从南方运粮实在劳民伤财,而且北京多地震,在封建时代的人看来,地震这种灾难就是因为皇帝做法不当而招致上天的惩罚。

另外北京气候干燥多风,不如南京气候温和,很多人就因此而向朱棣进言迁回南京,但是都被朱棣一一驳斥,甚至还将言官萧仪等人杀头,以儆效尤。这才没有人敢再提南迁之事。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在北京继位,朱高炽也是第一个在北京登基的大明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体恤百姓,而且是个理财高手很会算账,他也认为北京作为首都,通过漕运运粮实在是不划算,所以便打算听从百官建议,将首都迁回南京。

但是朱高炽在位时间实在太短,仅仅十个月就因病去世了,他在去世前留下遗诏,一定要迁都回南京,以减少百姓负担。

3

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朱瞻基能文能武雄才大略,对于他老爹要迁都南京一事,很不赞成。

因为朱瞻基从小就跟在朱棣身边和蒙古人打仗,他深知北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朱瞻基登基之后又正好赶上瓦剌人进攻中原,所以为了保持士气,宣德皇帝朱瞻基更不能迁都南京,因为一旦迁都,就意味着向瓦剌人认了怂,这对于大明王朝的尊严至关重要。

但是他老爹明仁宗朱高炽在遗诏中明确提出了要迁都回南京,朱瞻基也不能违诏,所以只能将南京重新定为“京师”,但是所有政府机构都留在北京办公,这就导致了北京有首都之实而无京师之名,南京则有名无实。

朱瞻基虽然雄才大略,但命不长久,仅仅当了十年的皇帝就驾崩了,九岁的朱祁镇继承大统,三杨辅政。

而这时和朱瞻基在位时情况大致相同,来自蒙古的威胁还没有解决,如果还都南京劳民伤财不说,还会让瓦剌人趁虚而入。

正统六年,年仅15岁的朱祁镇利用宦官力量弹压文官集团,举漠北之威胁,陈江南之利害,最终拍板决定北京的首都地位。从此,北京从一个“有实无名”的首都迈过最后一个门槛,成了货真价实的“京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折磨了大明整整三代皇帝的“迁都问题”,终于在少年朱祁镇的手上尘埃落定。

从此北京的首都地位再未动摇过,即便是朱祁镇土木堡被俘,移都南京的舆论一时大盛,最后以于谦为首的“保京团队”也竭力顶住了瓦剌人的进攻,力挽狂澜,保住了北京的首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