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益彬时隔1年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他感慨:“当你有一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会深切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祖国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回家后,我更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很多肯尼亚人都特别向往中国,我为国家感到自豪。”1年的援非支教生活,成为马益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时间追溯到2018年8月,当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马益彬受命,准备赴肯尼亚中国驻非洲肯尼亚使馆阳光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颇为担忧:“非洲安全吗?支教艰苦吗?”之后1年时间里,在非洲这片热土上,马益彬一人肩负起5个年级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呵护着海外学子的成长,浇灌出异乡的一片汉语之花。

肯尼亚地处于非洲东部。2011年开始,我国出台了驻外外交人员子女随居政策,又配套推动“阳光学校”,为驻外外交人员随居子女提供教学服务。在肯尼亚,有许多跟随父母来到异乡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在肯尼亚住两三年时间,之后就要回国继续上学。“如果没有老师进行辅导,这些孩子的学习和汉语很可能会在回国后脱节。”马益彬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马益彬所任教的阳光学校只有他一个专职老师。校园里共有18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只有4岁多,最大的13岁。由于学生们白天要在国际学校上课,因此汉语课程只能安排在每天晚上和周末。“学生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我只能把他们划分成复式教学班,确保每个学生每周6节语文课的学习时间。”

马益彬告诉记者:“学好中国话,写好方块字,点亮中国梦——这是我给自己这一年定下的教学任务。”除了传播中华文化知识外,他还会定期设计主题课,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激发孩子爱国情怀。他回忆:“在中国与肯尼亚建交55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学生高唱两国国歌,展示两国间的友谊。”

此外,在社会实践课上,马益彬还组织学生一起去体验“蒙内铁路”,感受中国的科技与力量。马益彬记得参观结束后,三年级学生李嘉珊对他说:“站在漂亮的车站前,我感到非常骄傲,因为这是我爸爸和叔叔阿姨一起修的铁路。我4岁时在爸爸办公室看到过蒙内铁路的图纸,没想到铁路这么快就修好了。我想说,谢谢爸爸,谢谢叔叔阿姨们,是你们的努力工作让我们去海边更加方便了!”二年级中肯混血小学生文迪说:“铁路工作人员还让我坐在火车头前体验开火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真正的火车司机。”这些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内涵。“蒙内铁路的近3000名中国建设者和46000名肯尼亚员工,用一千多个日夜,将一个百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近距离感受蒙内铁路后才真正明白‘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意义。中国和肯尼亚的友谊因为这条铁路而更加稳固,中国梦与非洲梦的联系也因此更加紧密。”时至今日,马益彬依旧感慨万千。

一次机缘巧合,马益彬去当地孤儿院进行联谊活动时,认识了一位头扎白布的黑人小男孩米鲁鲁。“别的孩子都开心地簇拥着我,只有他一脸漠然。一打听才知道,这个5岁的孩子遭遇火灾,没钱付头部植皮的手术费治疗灼伤。”马益彬决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把自己支教以来绘制的画作印刷成册后在学校义卖,筹集善款10700美金用于米鲁鲁手术。当马益彬在医院再次见到恢复中的米鲁鲁,这个男孩终于咧嘴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回忆一年支教生活,最困难的是调整心态,享受孤独。”原来,出于安全考虑,马益彬在肯尼亚时只能由馆员陪同,一周外出一次。但这段孤独的时间里,也带给了马益彬成长。“一年支教时间,让我学会享受‘慢生活’。肯尼亚人很会享受当下,也给我以教学的启发。或许教学中我们不需要那么急躁,慢慢面对学生,他们总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记者/潘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