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东莞图书馆手写的留言,已经年近60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意外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有了后续,吴桂春不用回湖北老家了。当地政府给他找了个小区保洁工作,他可以留下来,继续去东莞图书馆看书了。

谈及意外成名的经历,吴桂春说

“当时心里舍不得离开才写下的留言,没想到被服务员发到网上来,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我,其实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生活也很平凡。”

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的反响?

因为很多观众,从这个平凡的故事中看到了生活中的诗意,这是众多平淡生活着的人生当中,一抹温暖的阳光,可以照亮很多原本比较迷茫的人们。其实,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其实,作为湖北人,看到这个新闻,心里另有一番滋味。

因为最近20年,去广东省打工,是千千万万个湖北人的共同经历。多少湖北人的青春,就埋葬在了岭南大地,那些数不清的鞋厂、玩具厂和服装厂里。

我的老家在湖北襄阳,鄂西北一个小乡村。作为农村80后,我们这一代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小时候还感受过饥饿感觉的人。

在我上小学,初中的年代,已经感受到每年交学费的艰难,虽然每年只要300块钱而已。我们那个年代,义务教育也还是要收学费的。

到了2000年我去县城上高中,家里已经无力供养。首先,读高中要交一笔2000元左右的培养费。这还是我中考成绩好,如果中考分数低于录取分数线,5000起步,每低1分再另外加钱。相信和我同龄的80后,当年读县城高中,都有类似经历吧。

然后是每年学费,每个月住宿的生活费,算起来,一年至少要花掉5000块以上。远远超出当年我们家的年收入,靠务农收入,肯定无法支撑我读完3年高中。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大概兴起于90年代中期。我们村里早已有几个胆大的人去广东打工。中国人几千年来,离开家乡去外地,一定是投靠老乡,所以我的母亲就在这一年也去了广东。

我清楚记得,那是2000年的8月某天下午,我的母亲动身去广东,我到镇上送她坐中巴去城里火车站。那天风挺大,在她上车之前,我抱了她一下,两个人都没有说话。

在那以后好几年,我和母亲一般都只有春节过年才能见上一面。我就这样也成为了留守青年。

她最早去了广州市增城一个鞋厂。每个月300块,包吃住。因为年纪比较大了,所以她干的是最简单的活儿,处理鞋底,把原材料按照规格剪成一小块,流水线送下一道。那些年轻的工人再进行鞋底加工。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不停重复。一天要做足12个小时以上,早8点到晚9点,中午吃饭休息1个小时,下班简单洗漱就睡觉。每个月可以休息2天。

非常枯燥的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娱乐,如今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当然了大多数人普通手机也买不起。

一个月300块收入,勉强负担我上高中的花费。所以半年多以后,我的母亲和几个老乡换到了一个玩具厂,专门做各种圣诞树上面的小球,以及类似的玩具,据说专门出口外国,计件,做得多工钱就多,一个月可以拿到500块以上。

这些情形,都是她过年回家告诉我的。过完了年,她继续去广东打工。撑过了我高中三年。

2003年,我考上了大学。

学费可以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但是上了大学,生活费更高了。所以我的母亲依然要继续去广东打工。

确定录取以后,我的母亲回到家,按照村里的习俗,办了场升学宴,儿子考上了好大学,几年的付出总算有了收获。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再然后,我和母亲一起去了广州打工。9月份开学之前,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也能挣点钱。

具体打工的经历就不多说了,反正每天12个小时以上重复而单调的工作,非常繁重而又无趣。

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知道一个月后,我就可以去大学读书,在很多我的同龄人看来,我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但更多我的同龄人,只能继续留在这个工厂,消耗自己的青春。

1990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时候班上同学有100多个,一个教室差点坐不下。13年以后,能够考上大学的不到10个人。

实际上,我的很多小伙伴连上高中的机会也没有。初中读完,大概16岁,托关系办个身份证,就此去了广东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此后10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世界的服装、鞋子等轻工业产品,一度超过一半在中国制造。

21世纪的头10年,那是波澜壮阔的10年。中国经济的彻底起飞,就是在这10年。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的彻底起飞,离不开这些工厂,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经济体系。

这些工厂大部分集中于珠三角的广州,以及长三角的苏南、浙北地区。

从全国地理来看,去往长三角打工的人群主要来自临近的江西、安徽等省;而去往珠三角打工的人群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和广西。

往北方去,根本没有如此发达的民营经济体系,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农民工。

因为,湖北人打工的第一选择,就是广东。以至于几年以后,广东珠三角城市群里,出现了一个个“湖北村”。

当年我的那些小伙伴,不是去了服装厂,就是去了鞋厂,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作为燃料,撑起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打拼,也为这个国家的前途打拼。从最初每个月300-500块钱的微博收入,到现在每个月5000块以上的收入。

20年过去了。

一代人的青春,就此埋葬在了广东的各种工厂。

当然,也有更多的,和我的母亲这样,和吴桂春这种年龄的上一辈打工者,他们也在广东奉献了十几年的时光。从38岁到54岁。从年富力强,到逐渐老迈。

一代人就此老去。

有很多人就此留在了广东,在当地落户。但也有更多像吴桂春这样的老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以后,只能回老家养老。

吴桂春是幸运的,他可以继续留在东莞,继续在这座图书馆看书了。

当然,我想最终他还是要回湖北老家。

也希望湖北各地,包括祖国的中西部省份,城市建设越来越好,让所有人想读书的时候,都有一座图书馆静静守候。

这也是这一代人,辛苦打拼的初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