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尊卑观念而诞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驰名中外的饮食大国,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中,饮食习惯也随着政治制度与社会观念的发展而变化。

中国人吃饭向来是最讲究一个热闹,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乎饭是多少人一天疲惫之后最享受的时光,好几双筷子伸进同一个盘子里的亲昵,背后是合餐制所带来的浓浓的人情味,但这种合餐制也因为不够卫生,分量难以把控等缺陷而为人所诟病,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分餐制,每个人的食物放在各自的盘子里,而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分餐制才是社会主流。

这种分餐制并非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的分餐,而是一人一案,每个人的案上都放着属于自己的食物,并不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周朝开始,分餐制在贵族中便大行其道。周朝贵族的用餐方式为“钟鸣鼎食”,《礼记·礼器》有云:“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左传》中记载:“天子随葬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

由此可见,周礼十分强调等级尊卑,对于各个阶级群体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限制,而分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地位在饮食方面的映射,而后期分餐制瓦解,合餐制兴起也被视为“礼崩乐坏”的表现。

当然,分餐制也有一定的缺陷,其所需要的餐具与食物分量远超合餐制,因此分餐制仅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平民阶层的经济基础难以负担,而据汉代的《易林·睽之姤》所载:“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乐相好,各得所欲。可见当时便已有合餐制的雏形出现了。”

(二)因一把椅子而没落

在古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此还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坐姿,坐姿大致可分为四种,最正统的便是我们相对最熟悉的跪坐,这种坐姿至今还被日本人沿袭,即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较为庄重。

其二被称为箕踞,这种坐姿的特点便是傲慢无礼,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便对此有所记录:“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即臀部着地,两脚伸前张开而坐,形似簸箕,《论语》中也有关于此的故事:原壤夷俟。讲述的便是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因为箕踞而坐而被孔子责骂的故事。

还有一种坐姿因为从西域传入,得名胡坐,即盘腿而坐,类似于打坐的姿势,最后一种叫做蹲踞,本质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蹲。

直到汉代以后,椅子才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扩张,但此时还并未形成合餐制,只是出现像上述文献所记载的,有合餐而食的现象,以表示亲昵。

当高足家具出现之后,人们的生活起居有了变化,坐姿也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赵广超的《一章木椅》便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其中描述道:“席地而坐,由于活动受到低重心的限制,生活用品的摆放和设置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家具的配置只保留在水平方向,家具要低矮,细小(避免妨碍视线,方便移动),所以才有举案齐眉之说。”“垂足而坐最大的改变在于家具可以在垂直和水平两个面进行设置。”“举案齐眉变成双双走入饭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当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之后,合餐制相比起分餐制更符合人体工学,当时的人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合餐制逐渐被广泛使用。

(三)隋唐时期的会餐制

隋唐时期的贵族阶层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用餐形式:会餐制。与传统的分餐制相比,会餐制改变了一人一案的方式,所有人围坐在桌前一同用餐,虽说离真正的合餐制差距还是甚远,但已经有了合餐制的影子。

而在当时的民间,因为物质资源的匮乏等客观原因,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合餐机制,但这种合餐机制在当时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 顾闳中

隋朝的《启颜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大致是说两人共用一个盘子吃饭的行为被嘲讽为像是猪在吃饭,可以说明合餐的进食方式在当时会被认为是没有礼仪,没有教养。

(四)宋朝饮食的商业化

众所周知,宋朝相比起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而言,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其繁荣昌盛的商业领域,大都城的商业化程度极高,形成了一定的商业交通网络,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事物,如北宋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城市中也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瓦舍”,其中所设的演出场所名为“勾栏”,盛极一时。

在这样的氛围下,饮食也逐渐平民化,商业化,古时在王侯将相的寝宫中才能见到的食物开始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饭桌上,吃饭的目的逐渐由单纯的果腹过渡为一种颇具人情味的交际,简单的进食也转变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市民活动,沾染上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清明上河图部分

显而易见,合餐制相比起分餐制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种社交需求,合餐制对于餐桌上氛围的渲染作用更是不言自明,历史上合餐制具体的形成时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可知在宋朝时,合餐制便已大致形成。

而在此之后,合餐制才正式开始了它的扩张,属于它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五)合餐制的大行其道

元朝时,中国被蒙古族所统治,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合餐制才是其主流的用餐形式,由此合餐制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汉族多年的用餐习惯根深蒂固,加之蒙古族统治者并没有强制汉族人民改变用餐习惯,因此在元朝时合餐制还未占据优势地位,分餐而食仍是民间主流。

而到了明朝,由于蒙古族已经统治中国多年,饮食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族人,民间对于合餐制已不复一开始抵制,轻视的态度,合餐制在舆论的舆论导向逐渐正常化,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合餐制逐渐开始流行开来。

清朝时合餐制已经普遍存在了,根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间,所设宴席除皇帝身份尊贵,一人独自一桌用餐之外,他人皆是“围桌合食”,当然,这与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程度加强也有一定关系,直到如今名声依旧响亮的满汉全席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就此,合餐制彻底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这片沃土上用餐的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分餐制存在了数千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如今这种用餐方式已经没落,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合餐制的兴起是历史的选择,自其从西域传入到后来全方面普及,再到如今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实际上是随着中国的民族融合进程而发展的,随着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汉族人民也逐渐趋于一致。

如今许多人对于合餐制与分餐制孰好孰坏的看法僵持不下,大多数支持合餐制的人都认为中国人吃饭向来讲究一个热闹,合餐而食更有人情味,也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符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而中国作为一个“饭桌文化”繁荣昌盛的国家,合餐制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分餐制更加优越,当然不是古代一人一案的分餐,而是所有人围坐在桌前,每个人只吃自己盘子里的东西,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照顾到每个人的饭量与口味,更加人性化,当今的物质条件相比起古时已是今非昔比,这种用餐方式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并不会增添负担,也更加卫生。

事实上,这种争论并无必要,用餐方式本身便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所受教育与见识经历都相差甚远,难免会产生观念上的差异,无需说服他人,吃饭本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不必在乎他人。自己开心便是天大的事了,何必自找不痛快呢,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