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4日,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分别对中印边界西段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了介绍。整个事件清楚地呈现了出来。

之前,中方一度基于形势降温的需要,没有提供关于冲突事件的具体细节。

外交部发言人首次以印方非法越线在先、挑衅在先、攻击在先概括了冲突的源起,实际上也呼应了6月17日王毅外长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时中方的诉求——要求印方对此开展彻底调查,严惩肇事责任人,同时严格管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挑衅性举动,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印方改变现状

事件的最初起因是印度在边境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改变边境的实控现状,增强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实力优势。

2019年4月,印度自2000年开始修建的Durbuk-Shyok-Daulet Beg Oldi(DSBDBO) 边境公路最终完工。这条255公里的公路是一条全天候道路,与中国在边境西段的实控线平行,连接了印度在实控线上的各个军事据点、哨所和村庄,大大提升了印度在西段边境地区的实力优势。

今年4月以来,印方又加紧在加勒万河谷抵边越线修路架桥,主要包括什约克河东岸的公路,以及一座横跨什约克河的60米长的倍力桥。

△ 资料图: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图源:新华社)

对于印度侵权并且单方面改变当地实控现状的做法,中方多次提出严正交涉,但印度依然我行我素。

5月6日,印边防部队趁夜色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过实控线进入中国领土,采取暴力手段制造双方相持,并修建设施企图长期驻守。

5月9日,印军又在中印边境锡金段的纳古拉山口越线进入中方一侧,阻扰中方部队巡逻,导致双方士兵爆发肢体冲突。

对此,印度外交部和陆军参谋长马诺吉·慕康德·纳拉文相继表态,称“边境形势可控”。纳拉文还要求印度媒体“不要过度解读当前对峙”,两个点的对峙是恰好碰上的,并非是协调一致。

局势趋向紧张

不过,局势很快就趋向紧张。

双方不断调遣更多的军队部署在对峙现场附近,以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峙点一度多达5个,在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等地随后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肢体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拉达克前线执勤的第14军印度士兵 (图源:社交媒体)

与此同时,双方通过涉边机制和外交渠道进行沟通,试图缓和形势。这其中,既有现地边防部队之间的沟通,也有两国外交部门、使馆之间的沟通。

直到6月6日下午在莫尔多边境举行军长级会谈,双方才最终达成了在多个对峙点上两国军队脱离接触和推动边境形势缓和的共识。

暴力破坏交涉

但是,印度对于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架桥的念想一直没有忘怀。

在6月6日的军长级会谈中,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同意在加勒万河口两侧各自建立观察哨。但此后印军一线部队反悔达成的共识,无理要求中方拆除已设观察哨。

6月15日晚,印方一线部队再次越过实控线破坏中方在此搭设的帐篷。当中国边防官兵按处置边境事件的惯例前出交涉时,印军突然暴力攻击中方前往交涉的官兵,导致双方激烈肢体冲突,才最终导致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 在中印边境巡逻的中国边防士兵(图源:新华社)

从整个事态的发展来看,印度孜孜以求地坚持改变现地局势,而建造跨越什约克河的大桥似乎是印度此次如此强硬和固执的原因,也正是这种强硬和固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因此在此过程中行为逻辑也很简单,当边境形势对印度有利时,印度就会强调边境形势可控。当印度的实力优势受到挑战,印度就会要求“有尊严”。

外部力量支持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外部力量的间接支持,多少也是印度能够不断挑衅和“固执”的底气。

5月20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威尔斯就声援印度,称是中方“入侵”中印边界试图改变现状。

5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发推特称,美方愿就中印边境相关问题进行调解,试图介入的意图彰显无疑。

在6月2日莫迪与特朗普的电话通话中,双方更是互相交换了对中印边境问题的看法。印美的这些互动显然导致了新德里的过度自信。

局势有待缓和

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事故发生后,中国方面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与低调,而印度国内早已掀起汹涌的反华浪潮。

6月22日,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举行了第二次军长级会谈。会谈的举行,表明中印双方还是希望通过对话磋商缓和局势,而会谈也达成了推动事态降温的共识。

但是,要新德里冷静下来估计需要一段时日,而导致边境继续不稳定的因素还将存在,那就是新德里要在边境地区大肆修路架桥的“战略梦想”。

撰文 / 林民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