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灭亡后,蒙古诸部归为鞑靼与瓦剌两部。明朝末期,瓦剌改名卫拉特,并分裂为四部,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伊犁河一带的准噶尔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及乌鲁木齐附近的和硕特部。

而当准噶尔部异军突起后,和硕部被赶入青藏高原,土尔扈特部则转战西迁,广袤的西域大地遂成了准噶尔部一个人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尔扈特人西迁

西迁的土尔扈特部最选择在伏尔加河下游定居,他们被邻居巴什基尔人称为“卡尔梅克”。因此,他们生活的区域也被称为“卡尔梅克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土尔扈特人原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如诗如画的生活,不曾想沙俄很快扩张到此,土尔扈特人备受压榨。如此一来,土尔扈特人渴望安宁生活的美梦又一次被打破,于是他们想到了东方的根——那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1698年,已经在卡尔梅克草原生活了近七十年的土尔扈特部遣人到大清帝国表达了东归的意图,当时的康熙皇帝予以首肯。但是,当土尔扈特使者阿拉布珠尔返程时,却遭到准噶尔部的阻截。准噶尔声称,人可以过,但必须把命留下。无奈之下,阿拉布珠尔只好内附清朝,土尔扈特部的第一次东归无疾而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一个70年。此时蒙古草原已经恢复平静,曾经飞扬跋扈的噶尔丹早已作古,准噶尔部也不复存在,而被沙俄统治下的土尔扈特人却依然忍受着痛苦和煎熬。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强行用宗教手段对土尔扈特人实行同化统治,而且还用战争手段瓦解土尔扈特人的实力。因此,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民沦为沙俄对阵奥斯曼帝国的炮灰。

走,意味着还有生的希望,不走,很可能下一秒就失去生命,何去何从,土尔扈特人又一次选择了东归。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路

公元1771年1月17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天黎明,7万名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人来到河边,望着还未封冻的河,肝肠寸断,掩面而泣。而位于河东岸的168083名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启程。他们扶老携幼,坐着马车、骆驼、雪橇,在骑兵的护佑下,踏着雪白的积雪,朝着太阳升起的方方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俄女皇听到消息后,雷霆震怒,一面派人封锁滞留于伏尔加河西岸的土尔扈特人,另一面派兵追击渥巴锡率领的东归大军。当行至哈萨克草原时,土尔扈特部被截杀9000余人。好不容易逃出冲围,又有2万名沙俄及哈萨克军人拦住去路。土尔扈特拼命冲杀,再一次虎口脱险。

进入夏季,土尔扈特部到达了莫尼泰河,本打算就地休整,没想到转眼被5万哈萨克兵士包围。三天后,渥巴锡率人突袭,大获全胜,越过姆英格地区。为了避免再次被袭,土尔扈特人选择走崎岖不平的山路,绕过巴尔喀什湖西南,蹚过戈壁逾吹河及塔拉斯河,沿着沙喇伯勒,于7月中旬到达伊犁河流域。数天后,土尔扈特的前锋部队在察林河与前来接应的清军汇合。

最终,半年前的17 万浩荡大军仅存66013人。而且他们走没了鞋子,尘土满面,衣不蔽体,形容枯槁,让闻者心酸,见者流泪。

难怪英国女作家德昆赛说:

“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的鞑靼民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不久,乾隆皇帝于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渥巴锡,并划拨20万两白银,提供大量的牛羊、布匹、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质,将他们安置在放牧者天堂的伊犁河畔。此致,土尔扈特人总算回到了自己的家。

东归还是东征?土尔扈特人的壮举给了历史一个清晰的答案

其实,有人一直在质疑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动机,即真心回归还是伺机东征。其实这个问题在逻辑上就不成立。

一、土尔扈特人是受准噶尔部挤压才选择西迁,说明他们惹不起准噶尔部。然而,准噶尔同大清对抗的结果是连渣渣都不剩,回过头来,如果土尔扈特人东征清朝不是以卵击石吗?再说,既然他们从来就对抗清朝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不同准噶尔联手而是背井离乡,重新寻找生存的家园呢?

二、土尔扈特人东归行程万里,九死一生,而且临行时还将宫殿、房屋等统统付之一炬。如果是东征,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失败了呢?再说既然打仗,还用得着托家带口的出征吗?

三、如果土尔扈特人东征,沙俄第一个支持,或是坐山观虎斗。他们也不可能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阻拦,反而会同土尔扈特人默契地配合。如此才符合沙俄的根本利益。

所以,综上所述,土尔扈特人是怀着一片赤诚之心回归祖国,这点毋庸置疑。如果清朝派兵接迎,意味着进入沙俄的势力范围,同沙俄宣战,或者是会落下“侵略者”的口实。到时,两国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武力冲突。而土尔扈特人自己东归是寻根,是回归故乡,沙俄纵然千方百计的阻拦,但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当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沙俄只能悻悻张望,比喝了一坛子醋还要失落。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