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瘟辟邪,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之一。某些特殊植物由于本身的药效、象征,而成为端午节具有辟邪意义的物品。其中以菖蒲与艾草最具代表性,两者常同时并用。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将菖蒲切碎入酒饮用,以强身保健,避免恶疾;以艾叶作为人形,叫做“艾人”,将其悬于门户之上,可禳除毒气;作为虎形佩戴,称为“艾虎”,具有驱瘟辟邪的效果。

可见,菖蒲、艾草辟邪意义之由来,主要是其本身的药效功能。

《本草纲目》中的菖蒲与艾草

华南地区春夏之交,气候湿热。这种气候,容易使人出现风寒湿痹、气滞难通等病症。此外,湿热的环境亦容易流行疟疾、瘟疫等传染病,以及食物腐坏所引起的腹疾、下痢等病。

而菖蒲原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在华南地区是常见的药用植物。

夏季是菖蒲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艾草虽处处有之,但亦以夏季为采收期。而两者自然成为端午节的应时节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菖蒲

《本草纲目》说菖蒲辛温香窜,针对风寒湿痹以致四肢无法伸屈的症状有特别疗效,且又解气闷,通心窍,宁心安神,令人耳聪目明,对防瘟杀虫亦具作用。

《本草纲目》又说艾草具有保温、安定神经、诸虫咬伤、止痢和止血、辟风寒等功效,尤其将陈艾用在炙敷上,药效最佳。且艾叶也以端午前后二十天采撷者公认品质最优,这段时间的艾叶香气浓,功效显著。

菖蒲与艾草的象征意义

菖蒲与艾草等植物之辟邪功能,除了来自于本身药效,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其象征意义。

《本草纲目·典术》云:

“尧时……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菖蒲之所以有辟鬼驱邪的功能,主要来自于其叶形。菖蒲的叶形尖耸,竖立似剑形。剑,可杀敌卫身,而让人联想其可以斩杀百鬼邪气,保卫己身。

持剑驱鬼

根据“同能致同”、“同类相生”的原理,古人认为相似的东西可以互相感知,因此菖蒲如同宝剑,具有辟邪斩鬼之用。

至于艾草,其叶形似旗,能帮助持剑的将军招兵买马,形成辟邪大军,因此有端午门联句曰:“蒲剑冲天皇年现,艾旗伸地神鬼惊。”显示出菖蒲、艾草具有驱邪的功能。

另有一说,则以为艾草形似人掌,配合菖蒲,正如手持宝剑斩鬼辟邪之貌。艾草与菖蒲恰为一组辟邪主题,借着形似而达到象征斩杀百鬼的意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草

除了菖蒲与艾草,端午节时古人还会用什么植物?

以菖蒲、艾草作为端午节物,传至宋代后,随各地风俗不同,使用的辟邪植物亦不同,有时会互相搭配而发展出诸多样式。

最一般的方法,是将其悬挂于门户或佩戴于身上,如《东京梦华录》云: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皆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

人们相信将菖蒲与艾草悬于门户或佩戴在身上可以除不祥、怯邪鬼。

除了菖蒲、艾草,有时还会搭配萱、葵、蒜、桃、桃梗、榴、楝叶、柳等植物,以增强辟邪的效果,而其辟邪功能主要来自于本身的药性及象征意义。

李时珍画像

萱草,《本草纲目》云“怀妊妇女佩其花,则生男。”由于萱草于五月开花,是应时的植物,而其又具有求子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成为端午节的节物。

葵,《本草纲目》载其功效:“除客热,治恶疮,散浓血。”由于夏季湿热,易导致气闷积滞、恶疮等病症,而葵之药性正好解除这些症状,故亦成为端午节应时植物。

蒜,我们都很熟悉,因具有“除邪痹毒气,主溪毒,下气治蛊毒”的实际药效,而成为端午节的节物。

关于桃及桃梗,《本草纲目》记载它们皆有一定的药效,加上桃象征子孙繁茂,与“羿死于桃棓”的传说,使桃与桃梗具有辟邪、灭绝百鬼的象征意义。

石榴花

石榴花,是五月应时之植物,加上其本身治腹痛、止泻等药效,与果实多子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端午节应时的辟邪植物。

楝叶,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伤。”而且传说龙惧楝叶,故民间使用楝叶包粽子,可辟不祥。

柳,民间俗信柳枝可以驱邪,因此在巫术仪式中,柳枝常扮演法器的角色。其驱邪的意义,是其成为端午节物的原因。

古人如何使用菖蒲与艾草?

一般方法是悬挂。除此之外,还有更仔细的使用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菖蒲、艾草

古人会将菖蒲、艾草及其他辟邪植物,加工成各式形状。除了辟邪驱鬼的实用功能,也兼具美观与玩赏功能。如《岁时广记》中记载:

“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
“端午刻菖蒲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自宋代,菖蒲、艾草的运用更多样化,通常结合其他辟邪图像一起使用。

归结而论,随着各地风俗不同,艾草常作为人形、虎形、五毒之形。而菖蒲也常雕刻为葫芦形、天师驭虎与百虫之形,与艾草一起悬于门户或床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