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之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自然也不列外,他众多作品当中,与传统节日相关、最有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端午节,小佛先祝各种端午安康,再者咱们就来聊一聊苏轼一首写在端午节的词。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第一次被派到杭州做知州的副手通判,在这一次任职杭州期间,苏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有利于百姓的事,协助杭州太守陈述古整治唐代李泌组织开凿的六口井,让百姓不至于在旱季无水可喝。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再次到杭州做官,这一次他不再是副手,而是杭州太守,距离上一次在杭州做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距离北宋灭亡不到40年,整个北宋社会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

苏轼上任之初便遇到百姓聚众闹事与自然灾害,苏轼各种上奏朝廷陈情,加之朝廷及时救助,杭州情况才算是逐渐稳定下来,苏轼也有了赏玩西湖的心情。

然而,故地重游却让苏轼很不开心。宋朝自建国之后,当地官员根本不重视西湖的疏浚,湖水逐渐干涸,灌溉功能逐渐消失,要知道唐朝白居易疏浚西湖之后,西湖水可以用来灌溉附近千余顷良田。苏轼十分痛心,好好的西湖,十多年前淤积了十分之二三,现在已经淤积过半,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不出二十年,西湖将从杭州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烂泥地,不仅不再能游玩,更会严重影响当地农业。于是苏轼做出了要疏浚西湖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湖疏浚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人力,更需要财力,苏轼于是上书朝廷,请求朝廷予以支持,“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为了说服朝廷,苏轼给出了必须疏浚西湖的五大理由(详细内容见乞开西湖状),西湖一旦成烂泥地,不仅影响百姓生活,更会影响运河,朝廷如果不掏钱疏浚西湖,以后花钱的地方更多,苏轼说服了朝廷。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工,西湖疏浚工程正式开工,百姓们欢欣鼓舞,积极参与其中。几日后,端午节到来,苏轼也过了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个端午节。

端午节那日,不少杭州人来到十三间楼(杭州城的钱塘门外,苏轼经常来这里办公),饮酒放歌,庆佳节,庆浚湖开工。人们之所以选中此处,明显是要以热烈的氛围来感谢苏轼为杭州百姓做的事。

苏轼历来注重百姓民生,也亲近百姓,百姓的行为让苏轼非常开心,所有的心情都转为了两首词,将一场官民同乐的盛况、西湖之美, 描写得淋漓尽致:

《南歌子·杭州端午》 : 山与歌眉敛, 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 晚云留。
《南歌子·湖景》: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没有官架子,百姓愿意与他亲近,大家一起欢度佳节,或许是封建王朝时期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吧。苏轼主持疏浚西湖的伴生物苏堤也成了西湖一道美景,“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小佛曾去西湖游玩,于苏堤上观湖吹风,实在是舒服。

参考资料:《全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