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单珊 蔡黄浩

1945年6月24日,苏联最高副统帅朱可夫(Georgy Zhukov)骑上战马,踩着鼓点踏出克里姆林宫的斯帕斯基大门,开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盛大阅兵。

75年后的今天,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推迟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同样在莫斯科红场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俄罗斯疫情依然严峻,非常时期的红场阅兵引人瞩目。

俄罗斯新冠病毒防疫官网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俄罗斯新增717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606881例,成为全球第三个累计确诊人数超过60万的国家。新增死亡病例154例,累计死亡8513例。

钢铁洪流中,新武器首次亮相

据俄《消息报》报道,本次红场阅兵出动近1.4万名官兵、225件地面武器装备以及75架飞机,而75架飞机代表着今年是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

曾在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31辆T-34坦克和7辆SU-100自行火炮在装备方队中打头阵。75年前,苏联红军正是驾着富有传奇色彩的T-34坦克直捣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此外,主战坦克、重型步兵战车等地面机械化主力装备也相继亮相。

此次阅兵的亮点之一,就包括这些二战功勋武器,和着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军服的受检阅方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俄媒报道,参加阅兵的200多件武器装备中将包括许多最现代化的装备,其中一些装备的信息至今都未披露,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公开过。例如,阅兵式上将首次展示新型300毫米“龙卷风-S”多管发射火箭系统。

具备超强机动能力和突破防御能力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和披挂陆海空三军军旗的“回旋镖”步兵战车最后压轴出场。

在空中力量方面,75架军机将编成16个空中梯队。领衔的是米-26和米-8武装直升机组成的方队,紧随其后的是米-35,卡-52和米-28武装直升机。

随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勇士”和“雨燕”高级特技飞行表演队也在红场上空再次亮相。6架苏-25强击机拉出代表俄罗斯联邦国旗的白蓝红三色彩带,为红场阅兵空中盛典画上句号。

中国仪仗队时隔5年再次踏上红场

除了钢铁洪流,此次阅兵的亮点还在于参加的人员。

在今年的阅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时隔5年再次亮相莫斯科红场。据了解,本次赴俄的方队包括105名军人,队员平均身高1.86米,平均年龄20岁。

仪仗队按照俄军分列式进行曲,在国内进行了两个月的强化训练。抵达莫斯科后,针对合练和彩排的实际乐曲还进行了适应性训练,俄方阅兵负责人等对中国方队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6月17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红场彩排时,迈着整齐的步伐唱起了《喀秋莎》。这段视频在中国社交网站刷屏,被网友称为“中国第一门面担当”。《喀秋莎》虽是苏联歌曲,却在中国诞生,它见证了中俄两国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摩尔多瓦总统多东、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以及塞尔维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3国领导人代表也参加了莫斯科阅兵活动。

此外,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于6月22日前往俄罗斯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并出席24日阅兵活动,印度军队也参加了检阅。

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人员安全是阅兵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全俄总检测量已超过1700万次,俄罗斯每千人新冠病毒检测量世界领先。

俄罗斯陆军总司令萨柳科夫透露,参阅部队都多次接受新冠病毒检测,只有在未被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参加红场阅兵。

训练期间,所有人都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军医对防疫措施进行监督,生化防护部队定期对阅兵训练场、运送阅兵编队的交通工具和参阅人员居住地进行消毒。

应邀观摩红场阅兵的老战士健康受到特别重视,他们已在红场阅兵前住进疗养院和休养所进行隔离。

对内增强信心,对外震慑野心

对于俄罗斯而言,每年的红场阅兵是其最受全球关注的活动之一。参阅装备连续翻新升级,一直是俄罗斯展示大国雄心、国家实力的重要方式。

最近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可谓是步步紧逼,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退出《中导条约》,撕毁《开放天空条约》,放言准备进行核试验等,对俄罗斯打出一套“组合拳”。部分西方国家还希望,将俄罗斯从二战胜利者的行列中排除。

疫情下,俄罗斯决定继续进行红场阅兵,也是不失时机地秀“肌肉”,向西方展示军事力量,以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也彰显俄罗斯二战胜利国的地位。

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俄罗斯也需要一场阅兵来提振抗疫士气,以鼓舞民众战胜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4日举行完阅兵后一周,也就是7月1日,俄罗斯就要举行宪法修正案的全民公决。

修正案决定了普京在2024年后是否仍然具有参选总统的权利,对普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普京在21日俄罗斯《第1频道》播出的节目中表示,不排除在宪法修正案草案通过的情况下自己再次竞选总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