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平民可以缓慢而又不间断地跻身精英阶层,于是中国古代社会在探索中,逐步建立了科举制

科举制给贫寒子弟提供了一条走向社会上层的通道,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否则的话,任由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盛行,“下品无豪门,上品无寒门”一定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这个制度延伸到当代,就相当于“高考+公务员”考试。

尤其是高考,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寒门子弟的一生,为什么?

如果在高考中夺魁,那么未来的就业就有很多路可以走,哪怕是考公务员,那也是需要学历的。

正因为如此,大家才重视高考;高考如此重要,也使得一些人不择手段,来让自己的子女在高考中有个好成绩。

高考的高级舞弊——冒名顶替

说到高考,我们心目中都是比较神圣的,经历过高考的人,别说想作弊,在考场上就是大气也不敢出。

可是,最近接连发生的事情,还是提醒我们,高考的神圣性不容玷污,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工作

先是,山西一个叫仝卓的少年,说自己是通过父亲的关系,改学籍上的大学。仝卓这孩子名字就不好,“仝归于尽,不卓不死”,完美得诠释了什么叫“坑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山东被爆料“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

这还不算,连央视主持人康辉老师都爆料,他高考曾险被顶替,他的成绩被竞争者父亲以职务之便瞒报。

这样一来,我们倒怀疑起古代科举,在没有本人照片和身份证、学籍等资料的时候,如何才能杜绝“被顶替”呢?

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刚刚实行,如王维在考试前用诗文谒见公主请求关照的风气盛行,而且考生在考前,还有“行卷”和“温卷”的风气,就是提前给主考官看看自己的文章,好在正式考试中受到关照。

到了宋代,为了维护科举的公平性,科考的各项制度设计更趋于严谨,考生姓名用“糊名法”,而且为了防止考生的字迹被看出,朝廷还专门任命一些人专门把考生的文章誊写在空白的纸上。

到明代甚至出现了“八股取士”那样的标准化命题,这种形式尽管僵化,但是有刚性。

至于对舞弊案的追究,更是严刑峻法。

在明清时期,朝廷对科举舞弊案的重视程度,仅次于谋逆。

在如何防止冒名顶替的方面,齐如山在《中国的科名》中介绍,考前学政(一省主管教育的长官)点名时,点到某考生名字,该人大声应答后,上前走到学政面前,大声喊“某人保”

这位考生花钱聘请作保的廪生(即可以定期领工资的秀才)也在学政后面应答“某人保”。

一个人想要雇人顶替非常之难,首先要买通作保的廪生,此人要担负极大风险,如事发后革除功名并下大狱,最难过的一关,是同县的考生,彼此熟悉。

一县取中秀才有定额,某人舞弊考中秀才就等于挤占了别人的名额,同考的人知道后多半会举报。

科考舞弊的处罚

虽然从制度层面防止了舞弊的发生,但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冒险徇私,更何况每到一个朝代的晚期,政治腐败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谁有精力追究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明有个叫有个叫李汉的秀才,针对科举考试中存在的弊病,上书来苏州监察风纪的巡按,巡按刚准备收拾张能麟,却因被陷害,调走了。

这下张学台又像胡汉三一样回来了,到处追索举报他的李汉,害得李汉在张学台任期,不敢回家而亡命天涯。没几年后,李闯王进了北京,南明弘光朝也如昙花一现。

再比如说清朝咸丰年间的“戊午科考案”

要说这个案子,和仝卓的一样,富有戏剧性。

有一个名叫平龄的满洲富二代,也就是通称的八旗子弟。平龄本是个资深的京剧票友,熟习曲调,经常在北京各大戏院登台演出,算是当时京城娱乐圈中小有名气的人物。

假如平龄就这样保持下去,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跟如今的谭正岩一样是没问题的(ps:谭正岩唱得很不好,关键是顶着谭派的光环)。

可是,平龄是个有追求的人,他好比翟天临,小伙儿演戏也不错,非要给自己搞个学霸的人设,他就跟人说,你们就瞧着吧,我一定能拿下举人的学位。

吹牛不要紧,关键是要努力,哪怕是装着努力,可平龄并未离开自己热爱的京剧舞台。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考不上的!

可是,放榜那一天,平龄却考上了!

如此大相径庭,让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怎么想?

所以舆论哗然,御史孟传金上奏皇帝,说平龄的考卷遭人涂改、调换过,一调查果然发现朱卷和墨卷内容不符,还有许多错字遭到修改。

咸丰皇帝大怒,让大臣肃顺彻查!

这一下果然惊世骇俗,为什么呢?

因为满清规定,伶人也就是娱乐工作者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平龄能去参加考试,本就违规!更何况,还有人帮他当“枪手”。

经过拷问,原来是主考官柏葰的家人靳祥动的手脚,许多考生通过靳祥,贿赂了柏葰。

收贿的靳祥知道东窗事发后,畏罪自杀。

而柏葰按律当斩,咸丰帝念及过去对柏葰十分倚重,有意从轻发落,然而肃顺按律力争不可,认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廷大臣亦无人愿搭救,柏葰被判死刑,于次年被斩于菜市口,柏葰是当朝大学士、户部尚书,他也成为了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哪怕后来,肃顺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处死,有人想为柏葰伸冤,也被拒绝!

然而,科举风气的隳坏还是屡禁不止。

同盟会元老,民国政坛重要人物胡汉民替别的秀才当枪手,参加广东乡试并高中。

同为同盟会元老的冯自由(广东南海人)在《革命逸史》中记载:“(胡)某岁借卖文得售,获资万金,家道渐以丰裕。”说的就是此事。

但胡汉民替人考试,虽然破坏科举的公平,但毕竟是两家协商,愿打愿挨,而非在胡汉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别人顶替了他的考试成绩而高中举人,还算有底线。

通过以上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历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有多么重要,俗话说“穷文富武”,高考以及各种考试本身就是寒门子弟逆袭的唯一出路,如果连这条路也越来越难,那么对我们的社会绝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