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苏门四学士”是文坛最有名的词人天团了。他们4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虽说是靠着苏轼的名气火起来的,但后来4人却各有建树,和师父一起扛起了北宋文坛的半边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这4人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笔者个人觉得还得是秦观。初识秦观不久,苏轼就称他有屈原、宋玉之才;秦观逝后,苏轼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在苏轼心里,秦观的分量有多重!

苏轼和秦观经常同游,给文坛留下了不少唱和佳作。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们的一次斗诗。公元 1079年,也就是941年前的端午节,苏轼和秦观师徒同游湖州当地的寺庙,当时相陪的还有北宋著名诗僧道潜,至于是否还有其他人,史书无记载。

良辰美景,文人同游,这师徒二人便想起了斗诗。于是便玩起了抽字赛诗的游戏,每人抽一个字,诗中一定要包含这个字。最后苏轼抽了一个禅字,而秦观抽中了一个深字。既然是斗诗,就肯定要有一个裁判,于是二人便让同行的道潜评胜负。

据宋代文人曾季狸的《艇斋诗话》中记载,最后评胜负时,道潜硬是没敢说话,他觉得二人的诗作都是当时的佳作,自己不敢评。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到底谁更有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看看这两首诗,苏轼诗是大气磅礴,而秦观诗则是如诗如画。虽然当时道潜没评出胜负来,但从后世名家的点评来看,普遍认为苏轼诗水平更高,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于苏轼这首诗,清代名家纪晓岚、王士祯、赵克宜都认为,写得最妙的是“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这10个字。他们认为这一句是古今绝语,写得十分清绝。确实,在文坛中写微雨的诗不少,但苏轼这两句,用小窗衬托微雨,不写窗外之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十分巧妙。

更难得的是苏轼这首诗,既有幽静之美,同时又写得大气磅礴。从“忽登最高塔”一句开始,诗风突然变化,令人眼前一亮。站在塔顶,放眼大千世界,看山影映照城郭,看太湖烟波缭绕,让苏轼悟出了一股旷达之气。这寥寥几笔,有远景有近景,有大景亦有哲思,一气呵成。

最后的落笔,说自己睡不着,所以和道潜一起参禅,是为了点题他抽到的那个“深”字,十分高明。也让全诗,多了几分禅意,一点都不觉得生硬。

再看秦观这首诗,其实也是很有水平的。但相对来说,后世名家的点评比较少,大家普遍认为秦观此诗稍逊了一点。从遣词本身来看,秦观的字用精准度其实不输给恩师苏轼。比如同样是写水波,秦观用的是“复登窣堵波,环回瞩嶔崟”,也是字字珠玑。

秦观输就输在了,全诗从开篇到结尾都是同一个格调,读来似乎有堆积意象之嫌,不如苏轼诗有转折。虽雅致有余,却大气不足,而且少了一丝禅意。当然,这不能怪他。因为正常的写景诗,都应该是秦观这一写法的,谁让他碰到的是苏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道潜觉得自己水平,不如这二位中的任何一个,所以不敢评出胜负。但事实上,从历代名家的分析来看,显然这一次苏轼是胜了的。不过,对于秦观和苏轼这对师徒来说,胜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二人能端午同游,能一起吟诗作赋。

这两首诗问世时,秦观只有30岁,是个初出茅庐的才子,而苏轼42岁,师徒刚相识不久。在这两首诗问世的前一年,秦观带着自己的诗作赶到徐州,他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此句中的苏徐州就是苏轼,可见他当时对苏轼有多仰慕。

就是这次见面,秦观拜在了苏轼门下,二人成了师徒。从那时起,苏轼就竭力为秦观的仕途奔波。在秦观两次落榜时,苏轼甚至放下面子,去求自己的老对头王安石,希望他能举荐秦观。他们这段师徒情,也被后世传为佳话。虽然后来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秦观也受到了牵连,但两人的师徒情却并没有变过。

941年前的端午节,这对师徒写下了这样两首诗作,记录了一段有趣微雨之游,流传至今。今年的端午节,您是否也会约上一两个好友叙叙旧,读几段端午诗作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