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之间从经贸到疫情的各种纷争占据了外媒相关报道的绝大部分篇幅。总体来看,关注积极面的不太多。但是最近几天,情况似乎在悄悄变化......

01 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尔街日报日前的一篇报道《中国是美国晦暗全球贸易形势中的亮点》称:“在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全球贸易的背景下,中国重新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对美国农户和其他出口商而言是少有的亮点。”

“中美扩大贸易能够促进全球产业链恢复,进一步提振疫情下的世界经济,为各国恢复生产提供有利影响。”

报道还引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的话说:“中国看起来可能会在2020年乃至2021年成为全球GDP增长的最大引擎。我们当然希望美国公司能从中受益。”这篇报道对中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乃至全球贸易形势中的作用给出了罕见的积极评价。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 刊登题为《美企:来了,就是为了留下》一文,文章指出:贸易战、新冠疫情、特朗普“彻底切断美中关系”的威胁迄今为止都无法阻止美国企业继续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增长。中国美国商会在疫情高峰期之后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美企不愿意撤离中国市场。

彭博社发文称,由于企业对(中美)这两个巨大的市场怀有长久的野心,“脱钩”将很难做到。

多家境外主流媒体笔下,中国的形象、地位、重要性,都得到了与此前不太一样的呈现。其口径和调门的变化,释放了一定的信号。

02 信号

当地时间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对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此次对话无疑释放了重要信号。事实上,每次中美对峙局面出现转圜,大家都会松一口气。人心向背,可见一斑。

虽然,目前美国战略界在反华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国内不少人担忧疫情之后美国将奉行更加敌视中国的政策,提出中美关系将朝着紧张、对抗的方向发展演变,主张中国应为此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等,确实具有一定的依据。

如果美国对华政策走向极端,比如奉行“新冷战”政策、主张与中国在经贸领域全面“脱钩”等,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费效比”问题。中美互为头号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超过7000亿美元,双方在投资、金融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利益。当前,美国在经济、贸易以及金融等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增大。如果美国采取对华“脱钩”等极端政策,不但自身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且也很难获得成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从中国采购各种医疗用品,并从中方汲取抗疫经验等,就是有力证明。

二是欧日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不会像支持美国遏制苏联那样支持美国遏制中国。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奉行全面遏制政策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这一政策得到欧日等西方盟国的全力支持。然而,当前欧日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与中国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不会随意追随美国奉行对华强硬政策。同时,在“美国优先”理念的影响下,美国与其盟国的矛盾也在逐渐增加。

三是美国的国内因素。美国两党并不是“铁板一块”,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观点、利益也并不相同。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特朗普等共和党要员不时甩锅中国、污名化中国,而民主党方面则通过赞赏中国抗疫的方式来批判特朗普政府的无能。由此可见,美国如果奉行对华全面对抗政策甚至全面遏制政策,是难以争取到举国支持的。

03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蔓延扩散,使得2020年不平静也不容易,中美关系也遭受相当大的冲击。重要节点、重要关口,中美关系到底路在何方?这既是中美两国的主要战略关切,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东亚各国的主要战略关切。

按照一般理论分析,疫情之后的中美关系不外乎在两种趋势、两种前景中二选一。其一,走向对抗,甚至走向全面对抗;其二,延续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两国关系的基本模式,即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依据之前的分析,疫情之后,美国虽然会不时出现奉行对华强硬政策的各种表演,但最终或许还是会选择固有模式: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也就是说,中美走向全面对抗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并非不可避免;而出现第二种趋势、第二种前景,即中美之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的可能性更大。

在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的情况下,中美将在存在共识和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上继续保持合作,包括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将继续维持甚至增大。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高端科技竞争、南海及海权竞争、国际秩序主导权竞争以及亚太主导权竞争等诸多领域的矛盾、冲突也会持续增多,甚至会不时演化为激烈冲突。

需要指出的是,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两国围绕“人权”问题进行过长期博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博弈也从未“归零”。特朗普上台执政后,中美两国的冲突更多地表现在经济贸易等“务实层面”,“务虚层面”的博弈较少发生,在“人权”问题上一度休战。但疫情之后,中美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分歧或将加大,在人权、民主、自由等“务虚层面”的博弈有可能加剧。这显然是中美建交四十多年来不曾有过的新情况,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尽管未来中美关系的大趋势依然是合作与竞争并行不悖,但我们也不能对中美关系中必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掉以轻心,尤其要谨防中美关系滑向全面对抗。

04 最重要的事

事实上,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不等于中美关系的质变。因此,必须增强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地对中美关系进行正向塑造,同时,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当前,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总体来看,我们有理由对中美关系前景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中国目前正沿上升路线不断发展,而且也已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主动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战略自信。

因此,要着力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在不乐观的层面寻找潜在积极因素,在受打压的领域拓展多边合作空间,以百折不挠的韧劲、愈挫愈坚的耐力,构建新的关系共识,锻造新的交往模式。

首先,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危机管理,避免中美两国走向冲突和战争。另一方面,要全面评估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掌握主动权。

其次,要不为美方的负面言行所困,不能任由其“带节奏”。同时,要避免陷入“口水战”“宣传战”等,坚持“不被一时一事所惑,不为一局一域所扰”。

再次,中美两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皆不相同,因而难免会出现摩擦与分歧。但越是如此,双方越要保持高度清醒,坚持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比如,应在增加机制性对话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民间外交。通过易于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广泛共识,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列宁说:“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还是世界主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更需要处理好与各大国的关系,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的风险和挑战,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资料 | 人民论坛杂志、新华社、甜甜余味
部分内容节选自 | 《中美关系路在何方》,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代会长林利民;《增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战略定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得手

新媒体编辑 | 刘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