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从来不会因为古今差异而退减,就如诗词一般,千百年前诗人所寄寓的情感,依然通过文字的承载,驶过文化的长河,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感动。古典的审美,代代延续下来,早已融入在我们血肉中,所以很多古风古韵的事物,总能令人为之着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然,像《诗词大会》这般的节目,也吸引了许多爱好古典文化的观众。这个节目从制作、背景、参与形式等,都充满了典雅的韵味,虽然有很多人吐槽,这是一个背诗节目,是考验记忆力的,但不可否认,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之美。

而评委老师对诗词的赏析和讲解,也让我们对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佳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康震老师的赏析更有感染力,他通过作者的人生,结合诗词作品的内容,能够更贴切的诠释诗词中的情感意境,所以网络上有很多人说,因为康震而喜欢上诗词,这也并非虚言。

不过赏析归赏析,康震的写诗水平,相比一些偏向于诗词创作的爱好者,还是要差了很多,之前的文章对他的诗已有分析,在此不作论述,今天说说赏析方面。

第五季《诗词大会》中,有一期与巴蜀相关,评委老师均选了一句有关巴蜀的诗句,作为开场诗。按说以康震的赏析能力,应该能够选一句非常契合的诗句,然而他选了一首看似赞美,实则讽刺的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能得几回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诗确实与巴蜀有关,诗中的锦城就是成都,试看全诗: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锦城的上空,整日缭绕着丝竹管弦的悠扬乐曲,它们一半散入江风,一半升入白云。这般美妙的音乐,只应该是天上才有,人间一生能听到几次呢?

这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诗,也就是题目中的花卿,此人居功自傲,仗着天高皇帝远,目无礼法纲常,公然僭用天子规格的音乐。杜甫出身奉官守儒的书香世家,自然看不惯这种行为,于是他用手中的笔去讽刺他。

古人写讽刺诗,都讲究含而不露,就像一位宋代学者说的“讽刺不可怒张”,如果张牙舞爪的把什么意思都流于字句表面,岂不是形同泼妇骂街,这便落了下乘。所以杜甫这首诗,看似是夸赞,实则是骂人的。

所以,当观众看到康震用这句诗来作为定场诗,并赞颂巴蜀时,很多人表示是乱用诗词,难道博士生导师连诗词基本的释义都不清楚吗?何况康震著作等身,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我想不是的。一首诗词,其意思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心情,以及字词含义,此诗结合当时的背景,定然是讽刺诗没有错。不过当诗句脱离了环境,也不是由作者写出,而是被读者引用,此时的诗句应是断章取义的,是需要结合读者的环境来理解的。

其实古人很多名句,都是暗含人生道理的,可以适用于多个场景,比如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若是用在恋人相顾无言的默契场景,同样非常恰当;再如遇到困难时,路人对你施与援手,你感谢道:“我们见过吗,帮这么大的忙,实在不好意思。”此时,对方回一句“相逢何必曾相识”岂不是非常贴切?如果非要说这是白居易形容歌女的,这才是胡搅蛮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回到康震,当时他处于巴蜀,《诗词大会》现场响着美妙的音乐声,就引用环境来说,他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非常恰当的,因此无需大加批评,来抨击他不懂诗。我还是认为,康震虽然不擅长写诗,但作为博士生导师,赏析诗词的确有一套,学识广博也是毋庸置疑的。

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