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在《赵子曰》、《四世同堂》里都描写过北京是怎样过端午,咱们一边品读文章,一边跟说说端午节背后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先看《赵子曰》里写的北京的端午节:

【设若诗人们睁着一只眼专看美的方面,闭着一只眼不看丑的方面,北京的端阳节是要多么美丽呢。】

其中第一段就写到了北京的端午节,也叫端阳节、五月节、粽子节,名称有很多。这个节日北京的景色是非常美,在老北京都能看到什么呢?

【那粉团儿似的蜀菊,衬着嫩绿的叶儿,迎着风儿一阵一阵抿着嘴儿笑。那长长的柳条,象美女披散着头发,一条一条的慢慢摆动,把南风都摆动得软了,没有力气了。那高峻的城墙长着歪着脖儿的小树,绿叶底下,青枝上面,藏着那么一朵半朵的小红牵牛花。】

这里面说到了北京的植物,现在蜀菊已经不多见了,因为现在住四合院、平房的少了,之前四合院的院子中间都有一个花池子,会养一些时令的花,蜀菊的花期六至九月,端午这是开花的时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柳树现在还有,在北京的北海、什刹海,只要是湖边、护城河边都能看到柳树,这个景色从老北京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只不过老舍先生写的在老北京的城墙上,长着歪脖儿的小树,树上还缠着牵牛花,这个景色实属难得一见,因为现在北京已经没有城墙了。
上面说的是北京端午节这一天的植物,还有一些动物也是这个时候应该出现的:

【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儿上一点一点;好象北京是一首诗,他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这说的是北京的夏天出现的一种小昆虫——蜻蜓。

蜻蜓现在也基本上见不着了,在小时候只要是雨过天晴,满天的蜻蜓可以说是乌压压一片。老舍先生说蜻蜓浮着水皮儿从净业湖一直到南海,因为净业湖、后海、什刹海、北海、南海是相通的,都有蜻蜓在这点水。
这里还特意说到了北京的净业湖,估计很多新北京人或者年轻人都不太知道这到底是哪儿呢?就在德胜门西边顺城街46号,现在是西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可不是湖,而是一个庙,叫净业寺,它门前的湖也随之叫净业湖,其实就是现在的西海,这个寺院什么时候建的呢?

净业寺建于明朝嘉靖37年(1558年),由内官监太监袁亨和司礼监太监妙福筹资修建。刚开始修好的时候叫智光寺,后来改名为净业寺。

这个寺院坐北朝南,原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是5间,西配楼6间,总建筑面积是300多平米,现在就剩下前殿和西配楼了。

当年坐在寺院里的东轩底下可以纳凉,而且能观赏到西海水面上的荷花,所以这地方过去也是很多文人雅士在这乘凉,或是聚会的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往下看文章: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

“蒲子”说的是菖蒲。菖蒲现在也不很多见了,有一个地方还能看到,就是天安门的东侧一个免费开放的公园,因为里边菖蒲很多,所以叫菖蒲河公园。

【什刹海中的嫩荷叶,卷着的象卷着一些幽情,放开的象给诗人托出一小碟子诗料。】

这说的是什刹海的荷花,这个时候开得正美,现在这里一个很有名的市场,叫荷花市场,饭店、酒吧都有,那么这地方以前是什么样呢?其实就是一条很宽的堤坝。因为当年北京没有什刹海体校,那个地方也是一片水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两片水面之间的一个宽堤坝。

从5月端午开始,商贩们在这儿做买卖,因为客流量大,挣的钱也相对多一些。一直做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后,天气转凉,这些摆摊的就不来这儿了。所以以前的荷花市场不像现在都是固定商家,那个时候很多都是游商,而且是属于季节性的市场。
端午节的时候荷叶刚刚的长出来,给荷花市场做了一个序曲。后面的文章接着写:

【北海的渔船在白石栏的下面,或是湖心亭的旁边,和小野鸭们挤来挤去的浮荡着;时时的小野鸭们噗喇噗喇擦着水皮儿飞,好象替渔人的歌唱打着锣鼓似的:“五月来呀南风儿吹”噗喇,噗喇。“湖中的鱼儿”噗喇,“嫩又肥”噗喇,噗喇。……那白色的塔,蓝色的天,塔与天的中间飞着那么几只野灰鸽: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诗人的心随着小灰鸽飞到天外去了。】

说的是这个时候你站在什刹海边,还能够看到远处北海的白塔,或者说你就置身在北海白塔的周围,看到的景色也是那么美。

这是北京的自然景色,包括这个时候出现的小动物,那么街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呢?老舍先生也写到了:

【再看街上:小妞儿们黑亮的发辫上戴着各色绸子作成的小老虎,笑涡一缩一鼓的吹着小苇笛儿。】

因为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端午是恶月恶日,这个节日并不是很吉利,古人在这一天想的都是要消灾、免难、避毒,老虎是百兽之王,可以镇邪祟,戴上老虎也是为了辟邪。

【光着小白脚鸭的小孩子,提着一小竹筐虎眼似的樱桃,娇嫩的吆喝着“赛了李子的樱桃口歪!”】

说的是这时候时令的水果就是樱桃,而且正是樱桃上市的季节。

【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

“香艾”就是艾叶,因为艾叶能够燃烧,散发的香气也可以驱虫,有避毒的效果,跟端午节的毒日毒月也是有关系的。

【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这说的是水果上市了,但是还没有熟透,不是“树熟”,北京话说“树熟”是什么意思呢?果实在树上已经完全成熟了,不摘就该掉下来了,这叫“树熟”,吃起来是极其的香甜。

但是现在的很多水果都不是“树熟”,因为可能有些水果是从广西运到北京的,如果是已经熟透了,再摘下来搁箱子里,从广西发出来到浙江就已经烂了,所以基本上都是没熟就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以前吃的水果大部分是本地产的,所以很多都是“树熟”。像这种抢先上市的没熟的、半红的杏,还有染红了小嘴的桃,这里的“小嘴”指的是桃的尖。判断一个桃甜不甜或者熟没熟,就是看从尖到底下那个地都已经红了,再一个摸起来是不是有些发软了,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基本上这个桃成熟的差不多了。但老舍先生说染红了小嘴的头,看来底下还是青的,还没熟,不好吃,但是好看,应和这个季节。

【可是社会上的真象并不全和诗人的观察相符,设若诗人把闭着的那只眼睛睁开,看看黑暗的那一方面,他或者要说北京的端阳节最丑的了:屠户门前挂着一队一队的肥猪大羊。血淋淋的心肝,还没有洗净青粪的肚子,在铁钩上悬着。嗡嗡的绿豆蝇成群的抱着猪头羊尾咂一些鲜血,蝇子们的残忍贪食和非吃肉不算过节的人们比较,或者也没有多大的分别。】

这说的是当时肉铺门口的场景,污血横流、蚊蝇滋生。还有大街上:

【拉车的舍着命跑,讨债的汗流浃背,卖粽子的扯着脖子吆喝,卖樱桃桑椹的一个赛着一个的嚷嚷。】

这个时候就看得出来生活不易,拉车的肯定是劳苦大众,讨债的生活易吗?也不易,为了把自己的钱要回来,虽然是债主子,也得汗流浃背的去挨家挨户堵门。

【毒花花的太阳,把路上的黑土晒得滚热,一阵旱风吹过,粽子,樱桃,桑椹全盖上一层含有马粪的灰尘。】

那时候北京不像现在全是柏油路,土路居多,马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满地的马粪、灰土,不光是脏,还带着一股臭味。

【作买卖的脸上的灰土被汗冲得黑一条白一条,好象城隍庙的小鬼。拉车的一口鲜血喷在滚热的石路上,死了。】

看得出来那会不容易,身体不行了,甚至生病了,为了养家糊口都得出车,但是车租子该收还得收,所以生活不易。

【讨债的和还债的拍着胸膛吵闹,一拳,鼻子打破了。】

老舍先生这个时候写到了讨债的,要不说是京味文学的大师,为什么单在端午节这样的文章里边写讨债的呢?这也是老北京的一个习俗。

以前讲究三大节:正月节、五月节、八月节。正月节指的春节或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节就是端午节,八月节是中秋节。以前赊账的、管人借债的都是三大节集中还账,到这时候不还,债主子就开始逼债了,所以在这写了一笔讨债。

那么讨债的都是大爷吗?还真不一定,老舍先生写讨债的跟还债的拍着胸脯的吵闹,一拳鼻子打破了,俩人也敢吵,倒是谁打了谁老舍先生没写,所以讨债的也不全是爷,有的时候也得跟人撕破脸、打架才可以。

【秃着脑瓢的老太太和卖粽子的为争半个铜子,老太太骂出二里多地还没消气。】

看得出来他真是缺钱,要不然不可能为半个铜子,跟着你两里地的骂街。

【市场上卖大头鱼的在腥臭一团之中把一盘子白煮肉用手抓着吃了。……这些个混杂污浊也是北京的端阳节。】

作为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端午节的景致,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大家描写。这种笔触很有意思,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一篇再说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老北京吃的是什么样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