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水”不断,这让许多喜湿的疾病伺机而动,而类风湿关节炎就是其中之一。正值雨水天气,患者病情会相对加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古洁若教授提醒,此病更“偏爱”20-50岁的女性,一旦患病需长时间持续治疗,且治疗不规范者容易致残。

关节疼痛超过6周?小心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据古洁若教授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偏爱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4,20岁至50岁女性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发人群,中国患者高达约500万,其主要的共性病症为病人至少累及一个或者多个关节以上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关节炎等。“若一个关节红肿、热痛超过六周就应该去看风湿免疫科,排查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古洁若教授表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临床上每个病人发病的快慢,乃至骨关节破坏的程度都不太一样,被破坏的关节多数是以手、脚的末端,掌指关节、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受累为特征,同时又伴有全身多个组织或者器官受累的表现,会牵累到全身的血管,比如末梢血管的炎症,甚至会出现肾脏、心血管多系统的受累。部分病人在疾病发作期还会有发烧等全身症状,甚至有一些轻度的贫血。若患者不规范治疗,如自行停药、间歇性服药等行为会导致疾病复发,严重者会导致残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社照片, 新华社发

“它的发病机制现在比较明确的内因已经有几十个易感基因,但是它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外因参与,比如很多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免疫异常。” 古洁若教授提醒,现在正好是广东的雨季,作为关节炎发作的一个诱因,潮湿、寒冷会一定程度加重患者病情,建议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在潮湿天气使用抽湿机,冷空气来的时候要保暖,平时不要穿很短的裙子或者裤子,有红肿、发炎的关节适当使用护膝,不要让它着凉,这些都会对病情有帮助。

大误区加大患者病情加重风险

古洁若教授表示,患者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三个严重的误区,使治疗结果大打折扣。类风湿关节炎需要标本兼治,将指标控制在临床达标标准,但很多患者只满足于治标,以为治疗后关节不痛就好了,而不用治本的免疫调节药物,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部分患者担心免疫调节剂有副作用,不愿意按照规范疗程进行治疗,宁愿关节肿痛,甚至关节被破坏掉也不规范服药。“常规观察一个治疗方案至少需要三个月,一般要六个月,病人才能达到关节不红、不肿、不痛等最简单的临床达标状态,但是很多病人不痛了就停两天,痛了又吃两天,通常是没有达到临床缓解的状态就随意减药、停药。” 古洁若教授表示不少患者不注重规范配合医生做好全程达标治疗的流程,导致最后病情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个,类风湿关节炎最经典的影像学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药物是否有疗效不只体现在有没有止痛,更重要的是看骨关节破坏有没有停止或者延缓,不然关节会丧失功能,减少活动能力。但很多患者却不知道达标治疗的概念含有影像学的达标,需要配合医生做好检查。

新华社照片,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创新药物大大提高患者依从性

据古洁若教授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最早期的治疗方式只有止痛药、激素可使用,直到创新药物的出现使治疗出现了转机。“从1998年到现在上市了三类所谓生物靶向的单靶或者双靶、多靶的生物制剂,比如说靶向TNF-α拮抗剂,靶向白介素6(IL-6)以及靶向合成DMARDs,使用方式也从传统的生物制剂的皮下或者静脉注射改成了口服,比如说多靶点调节免疫JAK1/2抑制剂,目前只需口服一次即可,用药更方便,可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古洁若教授认为,随着靶向合成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上市,以及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传统合成DMARDs和其他创新药物,能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越来越多。通过规范用药,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指南提出的达标治疗,意义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果越早达标治疗,其愈后获益越大,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研究显示,靶向合成小分子药物使用达标治疗一个关节的不红、不肿、不痛之后,坚持用药一年以上可以考虑停药,但是这个比例太少了,只有1%的病人可以停药,而且在3-5年内不复发。” 古洁若教授认为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这些创新药物都没有进入医保,多数需要病人自费,费用不菲,因此全国使用创新药物的患者只占10%,而若能将这类创新药物纳入医保,将让50%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获利。此外就是患者不规范用药,相比传统药物,这些创新药物起效快,效果好,结果不少患者关节不红、不肿、不痛了,担心药物副作用就停药,殊不知停药越早,复发得越快甚至越重。古洁若教授特别提醒:尽管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根治,但通过达标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听从医嘱,不私自减药、间歇性服药甚至自行停药是控制病情防止复发的关键。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刘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