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公元前1世纪,大夏王朝(又名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分解之际,月氏人被匈奴打败,向西南迁徙,占领了大夏地区。月氏人分大夏为五个部落,部落的酋长称为“翕侯”。

不久后,五翕侯中最强盛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

2世纪,贵霜帝国达到鼎盛时期,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向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发展成为当时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的亚欧四大强国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月氏一分为五成立了五翕侯,到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贵霜人”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其本意为月氏部落的一个分支,后指贵霜帝国建立之后的整个月氏部族以及在贵霜帝国统治下生活的人们。

迦腻色伽王

迦腻色伽王是贵霜王朝历史上著名的热衷于弘扬佛教的国王,因为缺乏详细的史料记载,他的生卒年代有很多争议。

由于贵霜王朝是月氏民族逐渐建立起来的,贵霜王与月氏王的继位顺序也成为了十分复杂的问题。

根据1993年在阿富汗出土的罗巴塔克铭文,迦腻色伽王的继位与在其之前的两位国王(丘就却、阎膏珍)都是父传子。

在此我们采取他于公元78—102年在位的说法,也就是组织佛教第四次(或说第三次)结集的、贵霜帝国的第三位国王——迦腻色伽一世。

迦腻色伽王骁勇善战,继位之后,率军打败了西边几近衰落的安息,又向南方的印度征战,国势达到极盛。

他不仅把印度西北部划归到疆域版图之内,还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使其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城市,也逐渐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这应是后来该地区佛教艺术闻名世界的重要促因。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迦腻色伽王在迁都至富楼沙后,下令在都城修建讲经堂,兴建佛塔,雕刻佛像。

这样的宗教热情在弘扬了佛教的同时,也促进了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兴盛。

他自己不仅皈依了佛教,还把一批优秀的佛教学者聚集在身边,其中有胁尊者、马鸣、世友、众护等当时杰出的论师。

他们在迦腻色伽王的支持下,创作了很多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

迦腻色伽王在宗教上的政策十分开明,他在位时期,贵霜佛教大小乘并存,迦王笃信的小乘(特别是说一切有部)是主流。

大乘佛教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在轻松开放的宗教环境下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其影响力在贵霜帝国后期逐渐超越了小乘。

值得一提的是,迦腻色伽王对佛教以外其他宗教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在他统治时期铸造的钱币上,甚至还可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及的、波斯和印度的神像。

这让我们在感叹他统治下的贵霜帝国疆域辽阔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佛教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包容性。

迦腻色伽王一世在位时铸造的第纳尔金币,直径21mm,重7.93克。正面是迦腻色伽王一世面向左站立,身着厚重的贵霜式大衣,双肩喷火,左手持皇家旗杆,右手趋前,作祭拜状;背面他头戴王冠,身穿长斗篷,右手持带状头饰,左手放于髋部,威风凛凛。

第四次结集

贵霜佛教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离不开传说中举行于迦湿弥罗的“第四次结集”。

关于此次结集是有争议的,最先的两次佛教结集是在佛灭度后不久完成的,而第三次则被认为是在佛灭200余年的阿育王时代,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中心举行了“第三次结集”,然后整理成《论事》。

但这次结集也经常被看作是上座这一个部派内的结集,其真实性尚待考证。若无这次结集,迦腻色伽王时代的结集便成为第三次。

“第四次结集”与著名的迦腻色伽王相关。

传说中迦腻色伽王每日请一位比丘来讲经,甚至是讲同一部经也说法各异,迦腻色伽王请教胁尊者,胁尊者解释道:

“佛陀涅槃后,时光如梭,佛教内部逐渐生出许多部派,每一派又都执着于各自的师承,对经典教义的看法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

迦腻色伽王听后深感痛心,悲伤了很久,后对胁尊者说:

“虽距佛陀的时代已十分遥远,但能够听闻佛法,我已十分幸运。本人粗鄙平庸,但愿能使佛法再度兴盛起来,尚且依照各部派的说法,一齐注释三藏吧。”

于是便礼请胁尊者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举行集会,建立伽蓝,结集三藏。

此次结集规模宏大,把佛教经律论的各种异说重新统一起来,造立三藏各十万颂,用梵文笔录,刻在铜板上,再建造佛塔以永久纳存。

结集的圣典中,最重要的一部是200卷的说一切有部巨著《大毗婆沙论》。国王又下令将抄本远送各地,弘扬圣法。

这次的编纂工作虽费时12年之久,但国王终于完成了心愿,使得佛教的影响继阿育王之后再一次扩大化,使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佛教的中心。

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汉代的中国有经济、文化的密切往来,佛教经典也由此更多地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00多年前,佛陀接受梵天劝请,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成就佛果。按《法华经》的序品中说,佛陀成佛之时,一派兴荣气象。在众比丘、菩萨、诸神围绕的盛大集会上,释迦进入“无量义处三昧”,深入冥想,自白毫发出大光明。

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地区位于今印度西北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

犍陀罗国的领域界限十分模糊,随历史朝代的变迁,所指的地域也不同。

迦腻色伽王在位期间,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成为帝国之都,迦王致力于弘护佛教,因而也极大地促进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战到此,希腊文化随之传入,对该地区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后来该地区直到贵霜王朝之前都被希腊人统治,由于地处印度北部,希腊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在此地得以碰撞与融合。

犍陀罗地区成了古代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交集点,该地区的雕刻、建筑、绘画融合了东西多种文明的元素,逐渐形成著名的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十分独特。

传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照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像: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

后来,又在印度艺术中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佛陀雕像的基础上,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从而使佛像呈现的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

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的表现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在此基础上,更融入了波斯、大夏、罗马等地的艺术风格,吸取其各自的艺术特色,又自成一派,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例证,所以极具历史价值。

犍陀罗艺术的表现方式主要为宫殿庙宇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绘画等,其中佛像多以泥土、漆灰为原料,绘画多以壁画为主。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越过北方葱岭,魏晋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对北魏之后的佛教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后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两个女贵族雕塑,犍陀罗艺术,具有浓厚的希腊艺术风格。现藏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犍陀罗佛像在佛陀“三十二相”基础上,更多得保留了希腊艺术中的人体写实特征。所以犍陀罗佛像一般呈现为希腊人的面庞、深眼窝、高鼻子,而且穿的袈裟衣褶厚重,与古罗马雕塑艺术中的长袍十分相似,所以也有人称犍陀罗佛像为“阿波罗式的佛像”。

END

他不仅把印度西北部划归到疆域版图之内,还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使其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城市,也逐渐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这应是后来该地区佛教艺术闻名世界的重要促因。迦腻色伽王在位期间,犍陀罗地区的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