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似乎代替了美国成为国内舆论场的旋涡中心,也似乎代替了“新冠”成为桌前饭后的谈资。对此,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若干个有关印度的事件:

一是中印边界加勒万河谷发生的肢体冲突,造成双方军士不同程度的伤亡;

二是印度开始疯狂地抵制我国制造的商品,打砸抢烧,无所不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是印度高票当选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这使得印度国内群情振奋,扬眉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勒万河谷卫星图

不过,印度之所以敢跟中国叫板,敢一再地挑衅我国,甚至敢公然越过两国的边境线,气焰敢如此之嚣张,心胆敢如此之豪壮,归根结底在于:一是受人教唆;二是自古以来的盲目自大。

因此,中印冲突并不是因为印度国力强盛,可与我国一决雌雄,而是它不知天高地厚,忘了它曾经在中国面前败得一塌糊涂的不堪历史。

加勒万河位于中印边界处

一人败一国:王玄策攻陷中天竺

说起悠久的中印交往史,人们首先想到了一种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宗教——佛教,同时也会想起一个西行取经的大师——唐玄奘。这是中印文化交流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印两国民众尤其是中国人民津津乐道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玄奘不畏艰难险阻,负箕远游,前后历时17年,西行跋涉5万里,从天竺带回不计其数的舍利、佛像和经纶,并主持佛经翻译工作,译出佛典75部、1335卷,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官职卑微的唐代外交官,却在出使天竺的过程中,被中天竺的篡位国王擒获。他千辛万苦地逃出后,又奇迹般地联合周边国家的军队,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复仇行动,最终给了天竺沉痛的一击,使其俯首称臣,按时纳贡。他就是不为人知却又建立奇功的——王玄策。

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胆大心细,数次奉命出使印度(当时称为天竺),并在此过程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中天竺,使得大唐在天竺威名远扬:

第一次出使印度:643年,贞观十七年,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印度。此时,大唐奉行开放政策,与中天竺的国王戒日王建立了友好关系;

第二次出使印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以正使身份再度出使印度。恰逢戒日王意外溺河而死,阿罗那顺篡位,中印关系开始变得白热化;

第三次出使印度:657年,显庆二年,到印度各地访问,并参拜摩诃菩提寺。

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王玄策的第二次出使天竺。公元647年,当时玄奘西行取经回到长安还没多久,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前往天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王玄策出使天竺,目的非常单纯,既不是去攻城略地,也不是去结成盟友,而是去促进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或者更具体地说,仅仅是为了去获得天竺先进的硬糖制作秘方。这种糖“味甜如蜜,其硬如石”,深受唐代吃货们的喜爱。

王玄策带着副使蒋师仁、玄奘的师弟辩机和尚以及50多个骑兵,壮志满怀、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漫长的西行旅程。不料,还未到中天竺的首都,戒日王就在一次晨浴中溺死在恒河里。

戒日王溺死在恒河里

戒日王撒手人寰后,中天竺政局动荡,列强虎视,最终帝那伏国主阿罗那顺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戒日王的尊位。

由于得位不正,阿罗那顺采取了强权统治,积极防备吐蕃、泥婆罗(尼泊尔)等邻国的干预和入侵,对一切风吹草动都格外警惕。一种前所未有的疑虑在阿罗那顺的心里没日没夜地猛敲着。

此时,王玄策带着浩浩荡荡的一行人马,毫无戒备地进入了阿罗那顺的势力范围内。可想而知,王玄策这次出使天竺是凶多吉少了。

果然,阿罗那顺抓获了王玄策等人,并且将其财货洗劫一空。但幸运的是,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伸出援手,帮助他们逃之夭夭。

从阿罗那顺手里逃脱的王玄策,愤恨不已,咬牙切齿地开始了复仇之路:

首先,他前往天竺北边的小国泥婆罗,以唐朝使节的名义,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向泥婆罗国王借了7000骑兵;

接着,跃马挺上青藏高原,向大唐的女婿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借了1200名精兵;

最后,王玄策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域,招兵买马,又征得1000余亡命之徒。

集结了大概一万人马,王玄策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到南,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

“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由此可见,中天竺在这次王玄策出其不意的讨伐中,损失惨重,从此只能对大唐低眉顺眼,俯首称臣,再也不敢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了。唐书中,记载了天竺国来大唐朝贡的盛况:

“乾封三年,五天竺皆来朝。开元时,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献五色能言鸟,乞师讨大食、吐蕃,丐名其军。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王玄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唐代领导们看来,成就并不突出。所以,王玄策最终只被升任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的朝散大夫。可见,当时的天竺,在大唐皇帝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穷国、弱国罢了!

加勒万河谷的搏斗,一次无果而终的滑稽戏

1300多年过去了,印度与中国相比依然是一个弱国、穷国,但是印度似乎还是和阿罗那顺们一样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心想与中国一比高下,这真可谓是妄自尊大、不自量力了。

从洞朗到加勒万河谷,印度的挑衅似乎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胜利过。可它还是乐此不疲地像个小丑一样在边境线上蠢蠢欲动、丢人现眼。但结果早已出来,它不过是一次无果而终的滑稽戏而已。

此时,主席的一句话颇给人启发:“我们两国之间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值不得我们两国广大人民和政府当局为此大惊小怪。”


闻 驿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