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创作了诗文无数,无愧于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荣耀。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望江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意境高雅,情感真挚。这首词是苏轼在即将年满四十岁的时候创作的,当时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时至暮春时节。当时苏轼登上超然台,极目远望,满眼春色,烟雨朦胧,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故乡与亲朋,所以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的秋天,苏轼从杭州来到了密州,也就是现在的今山东诸城。第二年八月,他下令修葺城北的一处旧台,并且让他的弟弟苏辙题写命名为“超然”,这个名字的出处是取自《老子》里面的“虽有,燕处超然”。后来苏轼登上超然台,因为思乡之情所以写下了这首兼具婉约和豪迈风格的词作。苏轼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春天的景象之中,在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和神态变化当中表达出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自己超然的胸襟和气魄。

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苏轼登上超然台之后所见到的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苏轼登上超然台后极目远眺,还有些许春色没有散尽,微风阵阵,柳条随风飘荡。苏轼通过柳条在春风当中的姿态委婉地告诉我们时节,因为柳条纤细、柔弱飘荡只有在暮春时节才最为明显。一条护城河围绕着这一座城池,城墙内外皆是春花灿烂。那些春花、春水尽收眼底,细雨迷蒙,飘散在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词的上阕写了满城春光,下阕自然而然地要触景生情了。寒食节一般都是在清明前两日,据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必须三天禁止明火,在寒食节过后,重新用火,又被称为“新火”,这一句也进一步点名了时间。这里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寒食节过了就可以另起“新火”了,二是在寒食之后的清明节,是我们应该返乡扫墓祭祖的时间了。可是这个时候的苏轼身不由己,想要归乡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几句词曲折哀婉,情真意切,传递出苏轼对故乡和亲人深切的思念。接下来苏轼为了走出这种思乡之苦,便想要借煮茶来排遣心中的思念和煎熬,这种情形一方面在暗示他烦闷挣扎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又向我们展示了他想要走出这种惆怅心情的自我解脱。

最后一句是千古名句,被很多人用来自我开导。“诗酒趁年华”是在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超然于物外,抛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时机,在饮酒作乐、赋诗写文当中寻求安慰。这里的“年华”指的是大好时光,和这首词一开头所说的“春未老”相互照应。整首词都是围绕着“超然”两个字展开的,但是真正做到“超然”这一境界又是何其艰难啊!不过我们却可以真实地窥见苏轼当时的心理状态。

这首《忘江南》从“春未老”说起,又用“年华”结尾,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暮春时节,依旧生机盎然,但是年华逝去的同时,苏轼深感自己还是一事无成,内心极为煎熬,所以我们想“超然”也正是他正在追求的一种境界吧。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用欢乐的景致反衬哀伤的情感,寄托苏轼有家难归,有志难酬的无奈和落寞,但是苏轼善于自我排遣,一句“诗酒趁年华”成为无数人心灵的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话题:你认为苏轼达到了“超然于物外”的境界了吗?文章当中提及的《超然台记》和《望江南》这两篇诗文作品你更钟情于哪一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