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水平,学校积极构建了“全育人·兴劳育”的劳动教育课程。

“全育人·兴劳育”课程创建的价值引导

1.学生发展价值

劳动教育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学生能从劳动中获得丰富的劳动经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劳动中我们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2.教师发展价值

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创建的过程中,能让教师的探寻先进教育理念,习得精湛业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力,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创建能够使教师加快成长步伐,助力更多教师向优秀教师、名优教师发展,形成学校教师群体的正面影响力,为学校特色办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学校发展价值

创建劳动教育课程能为学校提供积极践行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育人方法、途径,从而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融合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此外,在课程构建中还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可见创建劳动教育课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育人·兴劳育”课程创建的真实依据

1.品牌课程建设的校情依据

成都市全兴小学大多数学生是随迁子女,家长大多都具有丰富的劳动经验,且部分家长还有多种手工技能。这些宝贵的家长资源正好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

劳动教育既能加强学生生活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意识的树立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品牌课程建设的硬件保障

成都市全兴小学校自2009年办校便结合校园实际,因地制宜修建了种植园、荷塘、柚子林、木工坊、茶艺室、阳光长廊、小厨房、创新实验室等劳动实践基地2000余平方米,目前种植果树近20余种,种植各种时令蔬菜的面积约500平方米,用于种植水稻、荸荠、莲藕的水田3块;学校还为学生动手实践建设了小厨房、木工坊等,并配备相应的劳动教学硬件。

2019年学校还改扩建种植园,新建阳光房,引进智慧农场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劳动教育硬件设备。未来,学校还将建设“空中农场”“云农场”,为实现全员劳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3.品牌课程建设的师资保障

2015年,成都市金牛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成都市全兴小学校作为金牛区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成立了由校级干部、部门行政及多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劳动教育中心组,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构建及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4.品牌课程建设的影响力保障

作为金牛区老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10余年,其间研发了《田园印象》《营养膳食》等多本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多次在省市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也常被教育部、省、市、区多家媒体报道,在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课程创建应对难点解决方法

1.师资配备

在已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里大多是由学科教师兼职劳动教育课程,这种情况下,兼职教师的主学科更能让他们有课时保障、教研学时、参赛资格等学科归属感,难免有先满足主科再考虑兼职的心理倾斜,因而导致对劳动教育课程精力投与观重视度不足。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是迫在眉睫,学校需要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有倾斜或与其他教师有同等待遇,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学校劳动教育顺利推进的关键。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劳动素养,提升其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当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劳动教育课教师。

3.课程研发

构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搭建课程实施体系是推进劳动教育扎实落地的首要前提,也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方向。如何充分激发学校课程研发团队的潜能?需要我们结合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

4.劳动教育实践场地资源问题

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仅在校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资源的补充。因此,在充分利用校内的场所和教室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如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财经贸易、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5.“三位一体”联动合作

劳动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制定科学合理的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协同合作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的观念,认识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家校联动,让家长指导孩子做好家务劳动;引导父母以自身为榜样,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校外,则要加强与社会机构的联系。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军营、走进企业,引导社会人士参与到指导学生的劳动教育中。

6.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

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问题都尤其应该重视。学校要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充分了解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组织学生外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要制定包括安全管理内容的周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风险评估,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并按有关规定履行报备手续;教师要加强活动过程的监管,严格安全管理,杜绝事故发生,确保活动安全。

7.宣传推广策略

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扩大学校品牌的知名度,离不开广泛、有力的宣传推广。学校应充分利用多渠道宣传形式,如学校公众号、报刊杂志、讲座交流等,将学校劳动教育品牌课程创建中的特色理念、特色课程、活动纪实、成果展示等广而告之,强化公众认识,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学校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全育人·兴劳育”课程创建规划

制定规划阶段。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校现有基础和自身优势,根据实际,制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品牌创建规划,并出台相应的创建措施。课程初步建设阶段。学校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课程初步建设,边探索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力图为课程全面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程全面建设阶段。通过初步探索,找到适合校情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并按此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分年段完成课程建设,构建起“全育人·兴劳育”劳动教育品牌课程,促进学校快速进步、高质量发展。

“全育人·兴劳育”课程创建举措

1.推进组织架构与管理及经费支撑

学校成立“全育人·兴劳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完善机制建设,保障课程建设落实、落地。同时,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费筹措机制,投入使用在教材开发、硬件设施、劳动教育场地、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劳动教育课程品牌创建的顺利推进,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2.探索“1+1+N”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探索1个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心组+1支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团队+N名劳动达人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是重点打造一个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心组,通过中心组牵头课程开发;二是着力培养一支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开展课程研发的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学校劳动课程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专兼职教师按照分工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协同配合,推进课程建设的实施和落地;三是社会化选聘渠道补充N名劳动达人充实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基地专职教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等到校上课。

3.构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心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着力研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着手规范课程建设。

课程开发方面。积极收集课程建设资源,在学校前期整理的校本课程《田园印象》《营养膳食》等基础上,按照课程建设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或再构建,完成校本教材、教师指导手册的研发,并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丰富课程内涵。

课程实施方面。每周每班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社团),开发烹饪、手工、园艺、职业体验等特色课程;引导家长发挥自己的职业或爱好专长,开发劳动教育家庭课程。

课程评价方面。建立“三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提供科学有效的判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学校评选、社会实践评价、“劳动护照”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评价,建立起“全维度、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意识构建和劳动行为落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4.项目实施的推进计划

课程规划阶段。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完成课程建设规化方案,按照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初步形成课程建设体系大纲。

课程开发阶段。完成现状分析、目标拟定、资料收集、方案编制、课程内容编写实现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阶段。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完成劳动教育内容,整体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阶段。完善多渠道的教学反馈与评价系统,进行课程的修正与完善。

5.成果的推广与宣传

在劳动教育实施推进过程中,学校需要及时总结项目推进中的经验并形成成果,利用官方网络媒体及纸媒积极宣传学校品牌成果,让师生、家长了解、认同、支持学校的品牌课程建设。通过好的口碑宣传,提高家长满意度,树立学校美誉度,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渐形成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5月下旬刊/栏目:劳动教育思考

编辑 | 张競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