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让我看下你的免死金牌

“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清末,这个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最后连慈禧太后都寄希望于他们的力量去对抗西方列强。

之所以让老佛爷产生这样的幻觉,除了其表面强势符合当时官方和民间对西方列强的心理反弹外,更因其成员号称有神功护体能够刀枪不入。在西方列强火器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这样的“超能力”自然让人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即使在各种震撼演示中,任何刀枪都无法伤到师兄分毫,不信邪的袁世凯和真枪实弹的八国联军还是一枪就撂倒了这些拥有超能力的大师兄们。

因为子弹不会陪你演戏!

6月11日,四川信托(以下简称川信)爆出产品延期的大新闻,资金窟窿高达252.57亿元。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瞬间炸锅。

涉事投资者迅速开展维权工作,把川信总部围了个水泄不通。

不过,还有一些比本次涉事投资者更加懊悔的人。比如,那些从5月初到6月11日仍然在购买川信产品的投资者。

5月11日深夜,川信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声明,辟谣关于公司的负面传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早在5月初市场上已有关于川信经营不善的负面新闻传出。而在此之后的投资者仍然飞蛾扑火式的把自己变成炮灰,十分令人惋惜。

此间,川信共发行9个项目27期信托计划,收获资金14.68亿元。甚至6月11日出事当天依然有7830万元进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9个项目的投资者或许没有了解到市场上的风言风语,或许根本就无视了负面消息的威力:

因为人家已经官方辟谣了;

因为以前买信托从来没失手过;

因为即使出问题,信托公司也会刚兑;

因为人家有信托牌照,而且信托牌照全国只有68张!

是啊,刚性兑付和金融牌照!

当P2P大规模爆雷出清的时候,银行、信托、基金等等纷纷站出来群嘲:没有金融牌照就出来做业务,大家一定要小心,这就是个庞氏骗局嘛,哪像我们,可以刚兑!

彼时,我们似乎看到了有刚性兑付加持的金融牌照闪烁着“免死金牌”的光芒,就如同义和团大师兄吃到真子弹之前那骄傲的神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世易时移,中江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等拿着信托牌照的金融机构相继掀起了延期兑付浪潮,让神功护体的刚性兑付颜面无存,其他尚未走到聚光灯下的信托牌照们则各有各的兑付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中招的投资者肯定在想:天天说“打破刚兑”,为什么不再等等呢,为什么被“打破刚兑”的偏偏是我呢?

投资者相信刚兑,说白了就是相信即使自己的项目出了问题,接盘侠也会把资金交给信托公司用来刚兑自己的项目。殊不知自己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前就已经把自己的资金交给信托去刚兑别人的项目了。

盼望接盘侠的人,自己成了接盘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止川信,只要进行了项目刚兑的机构,其投资者都面临着以上危险。不要说什么机构是民营还是央企,决定刚兑能否继续下去的是流动性,跟企业的身份没多大关系!

一旦刚性兑付就如同进入了赌场,结局自然是十赌九输。能在桌子上继续玩儿下去,不是你技术好或运气佳,而是还有人愿意为你提供筹码,并且这些人在等你这个赌徒返还本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相信义和团大师兄一开始很清楚自己只是血肉之躯的。但为了“事业”,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必须先说服自己就是刀枪不入的那个,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师弟变成大师兄,然后一起去打拼更大的“事业”。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久了,自己也就当真了。直到倒在血魄中的那一刻。

是的,你是刀枪不入的,在碰到真刀真枪之前。

那些相信刚兑神功护体的投资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是最后的接棒者,那些坚信 所在机构刚兑能力的理财经理也绝不相信自己卖出的产品会是被打破刚兑的那款。

是的,你们都是正确的,在刚兑被打破之前。

川信只是个案吗

诚然,一个行业中的每家企业都会有各自特点和分化发展。但是,在监管相对严格的金融业,个别企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必然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毕竟大家遵守的是同样的游戏规则。

从川信监事会孔维文传递的信息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兑付危机已经发生很久了,实在没办法才导致问题爆发——“连川信大厦都已经抵押出去了”,抵押工作自然很早就开展了,抵押到的资金自然用于填前面的窟窿了。

问题一定是经过酝酿最后才会暴露,只要信息隔离,这个过程你发现不了。

2.本次爆雷的产品没有对应资产。不然产品出问题后,首要工作应该是去找融资方要钱或者去处置融资方的资产,而不是作为管理人的川信“目前在考虑处置资产和引进战投”。资金没有融资人、没有对应资产,那他们去哪里了呢?

像这样不对应资产的产品还有很多,只是还没到期。

3.TOT项目全军覆没——“目前存量TOT产品的规模达到了252.57亿元,涉及投资者2000多名”。

TOT作为由信托公司自主运作的工具,其危险性和资金池是一样,即使换了马甲也改变不了资金黑洞的属性。6月17日上午,四川银保监局证实,川信TOT资金被股东挪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信事件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运用资金池和类资金池工具进行刚兑或挪用,导致窟窿越滚越大,募集资金的规模跟不上兑付资金规模,最终问题公之于众”。

按照资管新规和信托新规的要求,清理掉资金池及类资金池项目、打破刚兑是必然推进的工作,也是必然承受最大兑付压力的节点,需要重点防范。

放眼整个信托行业,符合川信一句话特点的信托公司虽说不上尽人皆是,但也绝非凤毛麟角。

刚性兑付

对任何资金募集机构而言,刚兑几乎成了竞争市场的基本要求,谁不刚兑谁就没人爱,打破刚兑后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凄凉场面,没有哪家机构能接受。

所以,刚兑是必须硬着头皮扛下去的,除非真的扛不住,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都是扛不住的典型。

刚兑过后,表面上皆大欢喜但最终会留下一个成本叠加、风险膨胀的烂摊子。不要嘲笑庞氏骗局,从结果来讲,刚性兑付真没比人家高尚多少。

资金池

资金池这种高级货,对信托公司而言简直就是王冠上的明珠——期限多样、成本低廉、使用灵活。可就是这种高级货惹出了越来越的祸,才被监管机构三令五申地不断压缩直至清退。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信托公司不断衍生和翻新出类资金池工具,继续闪展腾挪,TOT即是其中之一。

由于多种原因,TOT始终不能成为完全替代资金池的利器,所以主角另有其人——主动管理型信托计划。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点点争议,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士说:主动管理型信托才是信托真正的本源,信托公司本来就应该做主动管理而不是沦为融资工具。

是的,主动管理才是本源,是信托公司体现投资能力、值得投资者全权托付的关键所在。

但是,如果在这个“本源”的头顶上加一个“承担刚兑职责”的紧箍咒呢?

拿着这些可以自主运用的资金,你是去救火,还是去一个经济下行的市场中展现自己并不高超的投资能力呢?

本次事主川信2019年主动管理型项目共有1412亿元,规模占比达到了60.53%,如此规模却没有为公司带来强大的投资回报和兑付能力,反而明确宣告其中超过250亿元的TOT因挪用等原因回收无望,其余待查明部分同样前途未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构的募资能力

借新还旧游戏能够不断持续的唯一条件就是能够持续借新,如果我能预知哪家机构可以不断借新且万年不倒,肯定会争着抢着去享受这样的无风险收益。

然而借新还旧是需要成本的,在没有投资增值的情况下,雪球越滚越大,对新钱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问题是哪有那么多新钱?

机构募资能力是过去的定量、未来的变量,而投资者资金是否能够收回,看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川信可以在一个月间募集到14亿多,也会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1分钱都募不到。这仅是一夜之间的变化。

以上这些问题几乎是进行刚兑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共性特点,无论其身份是信托、私募还是银行,也无论其背景是央企、国企还是民营。

风险和问题是不长眼睛的,达到条件就爆发,哪管你的身份和背景如何。

你投资的依据是什么

相信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真正促使自己做出投资动作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可能五花八门:

l 信任理财经理,大家认识多少年,都成朋友了,放心

l 这家机构是央企(国企),品牌大、股东强

l 注册资本金行业排名靠前,兑付能力应该有保障

l 身边朋友都在买,跟着一起买,没错的

l 正规金融机构,牌照稀缺

l 买了很多年,从来没出过问题

l 融资企业优质、抵质押物足值、风控措施严谨

l ……

以上种种理由貌似都是合理的依据,但大家设想一下,一旦所投项目出现兑付风险,其中哪个才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呢?

显然是最后一点,那才是资金能否顺利回到身边的核心所在。但又有多少投资者把这最后一点当做最重要的投资依据呢?

何况重点是难度最大、最需要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呢?交给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不好吗?

是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在近几十年取得了过往千年都无法企及的成就,主要归功于科技进步催生了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经济社会的效率空前提升。

但,投资理财是与风险为伍,这件事情并非永远呈单边上扬的走势,没有专业就没有抗风险能力。

当P2P爆雷的时候,大家把资金转移到了私募;

当私募爆雷的时候,大家把资金转移到了信托;

当信托爆雷的时候,大家把资金转移到了银行;

当大家放弃了所谓高收益,退到了最安全的银行体系后,城商行的代表包商银行被接管了,股份制银行的代表招商银行出现了负收益,国有银行的代表中国银行爆出了原油宝巨亏……

当大家准备将资金全部转换为存款的时候,利率一路下行,朝着零利率和负利率狂奔而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真的退无可退吗?

不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也让金融体系坐享红利——投资理财市场虽然偶有小波澜,但整体向上的态势不可阻挡,即使有因风险事件导致刚兑情形发生,由于接盘侠们的财富在增长,有足够增量资金来维系这样的体系。

可当经济需要调整、需要换挡的时候,各种风险和问题必然相继登台亮相——企业资金链断裂、理财产品无法兑付、投资收益可正可负。

虽然机构和投资者都不适应,可这才是金融市场本来的样子——投资理财作为每天和风险打交道的行为,不正应该预判风险、防范风险和处置风险吗?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是必然的,但是在经过市场风险洗礼之后,什么样的机构和人员才叫专业,是不是要重新定义一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