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一件因“航班延误,发家致富”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南京一女子过去5年,靠自己成功估摸了近900次飞机延误,并通过航班延误险骗保300多万元但却因保险诈骗而被起诉逮捕!

网友们也因为这件事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案件回顾

原来李女士从亲朋好友那里以购买理财为由,获得了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信息,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航空延误险外,还分别使用了亲朋好友们的证件号购买,以逃避系统核查。

一份保费约40元左右的延误险,赔付的金额一般在400到2000不等,若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可能更多。

由于李女士曾有过航空服务类的工作经历,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所以她专门挑选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配合是否会存在极端天气,便可大致判断航班是否会延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提前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否则,一旦出现航班延误,便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了。

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300余万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只想闷声发大财的李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下子成为了网络上的薅羊毛达人。

虽然因诈骗被起诉,但是还是有很多网友站她这一边的。

网友们的观点

对于购买航班延误险获赔也算骗保?网友们对此表示纷纷质疑,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支持方,李女士确实诈骗了。

航班延误险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因乘坐航班延误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但是李女士本身并无乘坐航班的意图,也没有发生实际乘坐航班行为,而投保目的是通过虚构乘坐航班获取保险金。不仅违反了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还虚构保险标的!

无论是她的动机还是行为,都并不存在真实的乘坐航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点二:反对方,凭本事赚钱,只是合理利用规则漏洞。

飞机是否延误是决定保险理赔的关键,而航班延误不是投保人所能掌控的,也不可能是投保人的行为能造成的。

而李女士只是利用既定规则漏洞,加上一定的对赌概率,不能说赌赢了就是保险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点三:中立方,不太好判断是否有罪。

虽然李女士的动机很明确,并不是准备真的出行,但是对于“保险的标”的认知上还具有争议性,而且事件信息还不完全,所以是否有罪也不好判断!

不过这种做法,确实存在行为不当,在道德层面并不受鼓励!

你pick哪种观点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万没想到事情竟然反转了

虽然这件事引起了大家们的争议,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起航班延误险薅羊毛事件啦!

早在今年4月,南京一位月薪2万的高管通过航班延误险,半年骗保707笔、共14万余元,也上了新闻!

去年6月,也有2人因利用航空延误险自助理赔系统漏洞,薅羊毛22万左右,而被判了诈骗罪,虽然不是保险诈骗!

网上甚至还有分享此类骗取延误险的操作教程,美其名曰“航空延误险薅羊毛攻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根据发布的最新消息,“李女士多次伪造航班延误证明材料、虚构航班延误事实”,那这个操作确实涉及到了违法行为,如果没有虚构延误材料这个行为,还是值得商榷的。不过也不可否认,在获取亲朋好友的身份信息方面,也确实存在欺骗行为!

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保险公司理赔未做实质审查,假如假材料都能获得理赔金,只能说保险公司的内部风控能力也是有所欠缺的,毕竟航班是否真的延误这个还是有数据可查的吧!

抛开李女士材料造假这层因素,虽然现有的保险产品内容和规则都是保险公司制定的,同时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测算可以盈利,但是为何客户反向利用规则漏洞赚取金钱就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意看到类似薅羊毛的行为,那么首选的办法一般是完善保险条款和改进投保规则,规避相应的漏洞!不过,这也许会给其他正常需要理赔的人员带来些许不便或利益上的冲突!

放心,现在已经有些保险公司修改了航班延误险的规则,堵住类似的漏洞了!实际不乘坐、合理推断航班延误的都被免责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保险公司理赔容易,会被薅羊毛;理赔麻烦,又会被吐槽,也是挺不容易的!

结束语

虽说在这件事上,保险公司自身也存在漏洞,不过撸羊毛这种事,小撸怡情,大撸伤身!就算别人家的金库大门敞开,也不能随便顺手牵羊呀!特别是作假撸羊毛,这可是会留下把柄的!

当然抛开资料作假这一方面,合理利用规则漏洞薅羊毛是否涉罪?这么专业的问题,还是留给法律界专家及公检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