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天新观察2020/06/15

第 261期

【综合消息】SpaceX公司6月13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采用“猎鹰”9-1.2型火箭发射“星链”低轨宽带星座的第9组共58颗卫星,任务代号“星链”8,同时搭载发射了行星公司的3颗“天星”遥感卫星。

这是SpaceX今年的第7次“星链”组网发射任务,也是其10天里进行的第二次“星链”发射。上次发射是在6月3日,本月下旬计划还会有一次发射。自去年5月组网发射启动以来,该公司迄今已通过9次发射将538颗“星链”组网卫星送入轨道。

本次发射采用了此前已用过两次的一枚第一级火箭,先后执行过第一代“龙”飞船的最后两次发射任务。本次发射,它又在海上无人驾驶驳船上进行了落船回收。本次并未按惯例对第一级9台发动机做射前静态点火试车,这或许是因为SpaceX对火箭可靠性已建立起了足够的信心——对于“星链”发射,SpaceX既是发射服务提供方,又是用户。

本次发射捎带了3颗“天星”遥感卫星,这是SpaceX首次利用“星链”组网发射提供顺风车式的搭载发射服务。此前8次“星链”组网发射每次都是携带60颗“星链”卫星,而这次为了“捎客”少带了2颗,说明这种搭载并非完全没有代价。行星公司5月13日宣布其接下来的6颗“天星”卫星(“天星”16~21)将分两次随后续“星链”组网发射任务发往低地轨道。

SpaceX去年8月宣布拼单服务。这项服务对200公斤重小卫星的收费标准仅为100万美元。SpaceX等大火箭厂家纷纷涉足拼单发射市场,将大大增加小运载企业的竞争压力。

宙叔点评

“星链”又又又一批卫星入轨,业界已经习以为常了。目前,SpaceX已经稳稳地拥有商业航天明星四大基本特征、也是核心能力——发射周期短、入轨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强、更新节奏快。

第一,发射周期短。2020年里,猎鹰9火箭已完成9次发射,全部成功。目前计划6月24日进行今年第10次发射,赶上了2019年全年的发射次数——这还是在受疫情影响且火箭尚未充分复用的情况下。2019年10次发射,每次的复用次数分别为第2、3、1、1、3、2、2、4、1、3次;2020年已完成的9次发射和本月24日即将进行的发射,复用次数分别为第4、3、4、2、5、4、1、5、3、5次。可以看出,猎鹰9的发射入轨频次已经翻倍,复用总次数接近翻倍,“发射-回收-再发射”的模式进入常态化,极短的发射周期更是颠覆了传统火箭所能。而更大的颠覆潜力在于,猎鹰9的能力覆盖了全球所有入轨航天器的发射需求,已然占据全球大中型运载火箭发射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第二,入轨成本低。复用次数的增加推动发射成本降低的具体数字,目前未知。根据“大数法则”,只有大量任务过后才会产生规律性的收支统计。不论究竟降了多少,火箭的回收和再次使用必然大幅降低入轨成本和发射价格。目前一发猎鹰9的基本报价为6200万美元,处于全球大中型火箭中市场价的较低水平。由于猎鹰9火箭一子级基本都可以回收,这个价格接下来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再加上短周期的竞争力,优势是双重的。所以目前猎鹰9火箭没有必要降价,而且还可能根据任务的特殊性适当抬高发射单价。

第三,任务适应性强。作为全球大中型火箭中的全能型选手,从商业卫星、军用卫星、政府民用卫星到国际空间站货运飞船、载人飞船、星际探测器,从美国、加拿大任务到欧洲、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新加坡等国的任务,从单颗大卫星专享到多颗小卫星组团及拼单搭载,从百公里级近地轨道到3.6万千米高的地球同步轨道,猎鹰9火箭已经全部覆盖并且实现任务全部成功。一型火箭在几乎不做任何改装的情况下适用于各类任务,目前在全球尚属首例,其他在研和在役的火箭型号短期内还看不到这种任务适应性。这对于猎鹰9在商业航天市场中开拓是又一大独有优势。

第四,更新节奏快。首先是火箭更新节奏快。猎鹰9-1.1火箭主要用在2014、2015年,猎鹰9-1.2版火箭主要用在2016、2017、2018年,猎鹰9-B5火箭主要用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猎鹰可重复使用火箭作为一个新研发的型号,其迭代升级基本以2~3年为一个周期,最终定型为成熟的、设计固化的B5型。如此快速的研发、升级和产品换代,对商业航天市场而言再合适不过。以往全球某一型主流火箭的迭代周期可长达10年之久,完全无法与目前SpaceX公司的产品更新模式抗衡。

二是飞船更新节奏快。SpaceX的龙飞船几乎与火箭同步发展,短期内完成了快速跃升。2012年10月,龙飞船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输货物,当时使用的是猎鹰9-1.0火箭。8年间,货运龙飞船持续完成大量货运任务,成为NASA主要的国际空间站运输工具,同时SpaceX公司还研发出了太空旅行版的龙飞船。当NASA在2014年9月授予SpaceX公司26亿美元合同后,载人龙飞船的研发一日千里,于2020年5月成功送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在这个过程中,SpaceX还没耽误“猎鹰重型”火箭和“星舰”火箭的研发。同在2014年收到42亿美元合同的波音公司目前载人飞船前景不明,与SpaceX公司能力差距非常大。

第三是星座应用快。来看看“星链”星座的速度:2018年2月,搭载两颗验证卫星MicroSat 2a和MicroSat 2b;2019年5月,发射了一批60颗无星间链路的“星链”0.9卫星;2019年11月开始,有星间链路、正式用于商业服务的“星链”1.0卫星开始频繁成批入轨;6月12日,SpaceX更新了“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网站,公众可以提交一个包含邮箱和邮政编码的表单,申请参加“星链”公测的机会。今年,SpaceX要在北美首先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未来全球服务也不会太远了。这个周期,按照以往其他航天项目的风格,可能连在轨系统架构的概念论证或需求论证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可能供应链分工还没来得及理清,可能连预算还没来得及完成评估,而SpaceX已经要面向社会大众开始提供商业航天服务了!

有人说,“星链”卫星部署节奏如此之快是得益于猎鹰9火箭的发射优势。其实这只是部分因素,最重要的在于“星链”卫星研制本身的快节奏。“星链”卫星完全由SpaceX公司自主研制,没有过多的供应环节从而节省了采购成本,并且设计保持自主权有利于星座方案的科学合理——比如,星间激光通信链路的设置,间接大幅降低了地面接收站的建设成本和落地许可难度。相比之下,OneWeb的星座全方位落败于“星链”,公司濒临破产。

总体而言,坐拥“发射周期短、入轨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强、更新节奏快”四大特征,SpaceX已经在运载火箭、载人或载货飞船、卫星互联网这三大商业航天领域完成了彻底颠覆与地位确认。其他商业航天主体如何才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挑战巨大——因为对SpaceX来说,一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