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如果不是手机日历跳出来提醒,我差点忘了,6月1日,是我来深圳满一年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年,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97,你运气真好。” 第一份工作就进了行业内“大厂”;入职两个月升职加薪,23岁月入过万;管理千万级大号,到手的年终奖,是爸妈工资的9倍。 就连疫情期裸辞,都能飞速找到一家“领导靠谱同事不作、准点下班钱也不赖”的满分公司。 在同龄人眼中,我这个“深漂”,太顺了。 可仔细品品,我太清楚这一年,除了运气的成分,更多的,靠的是一个我早在七八年前就看懂的道理。 今天时候正好,想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 看过电影《少年的你》吗?很多人觉得假,可我不。因为里面的校园暴力,除了杀人,我几乎都经历过。高中,我进了学校里最好的文科班。38个人,我学号38,成绩倒数第一。班里5个男生中,只有一个颜值还过得去。他和他同桌的女生,和我关系都很好,而那女生最自豪的事,就是能坐在“班草”身边,好像那个男生,就是她的私有品。可惜她错了。那男生不久后就向我表白,原本3个朋友的并列关系,变成了2+1的组合。被他喜欢,一度是我的高光时刻,可我这辈子最大的噩梦,也开始了。(可能就是早恋的报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因为害怕被他“冷落”;或者是因为嫉妒和占有欲,同桌女生开始有意无意分裂我们的感情。刚开始,她只是会编造一些我的“情史”,告诫我男朋友不用对我太好,甚至劝他跟我分手。后来,她把谣言范围扩大到身边几个朋友:我在她值日时经过走廊的平常举动,成了故意气她、显摆;我和班主任说话的日常,在她眼里是我在怂恿老师让他们俩调座;我下课睡觉不找她闲聊,被她曲解成是我在防范她抢我男朋友;我给她写信,当面解释,甚至给一个个朋友打电话解释,可她态度好了几天之后,又变本加厉。 那时候,我每天都能看见她趴在桌子上哭,周围环了十多个女生,叽叽喳喳地评判我那些莫须有的不是。那时候我才开始明白,我做了什么,甚至我到底做没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标榜着“正义”的狂欢已经开始了,而我除了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什么都做不了。被我冷淡的反应激怒后,她们对我的态度,从审判,到孤立,到嘲笑,最后演变成殴打与谩骂。有人学着小说情节,把我堵在厕所里,把垃圾桶对着我倾盆而下;有人会在午睡时候,假装经过我身边,用手肘狠狠怼我几拳;那些污言秽语,还有更多肮脏、血腥的场面,说实话,已经记不太清了。唯一清晰记得的,是每场考试前,班主任都会点名对一遍学号,“零三,李晓红”、“二四,张扬”;所有人都等着老师喊到我名字和学号的一刻,然后哄堂大笑:“三八,97。” “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几乎没有一个朋友。最惨的时候,早恋被政教主任抓到,全校通报批评,男朋友受了处分停课3天,回校后就刻意和我保持距离,而我成绩倒数,成了所有老师眼里的坏典型。我躲在公共厕所大哭,想着自暴自弃算了,姑且就去当一个坏孩子,或者讨好献媚,起码换回“人缘”再说……可哭累了冷静下来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换回了人缘,又能怎么样呢?这些都只不过是短期利益,而什么是长久的?大学,前程,眼界,才是长久的。 这个世界,评判的标准太多了。你会因为是班里最会化妆的人,而被觉得酷;会因为家里接送车的车牌一看就是权贵,而被觉得不好惹;可这些标准,从来都只对关注这件事的人有用,它无法作用于所有人。而每个圈子,都有它的底层规则。什么才是学校里所有人都关注的标准?两个字:分数。哪怕我正在因为“人缘危机”生不如死,可如果成绩榜上,我的名字在她们前面:老师就不会再骂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爸妈就不会再边哭边说我给他们丢了脸;而那些笑得像花一样的女生,也就不会再有心思,像碾死一只蚂蚁一般,轻易地打倒我。

发了疯似地学习,成了我唯一的救命稻草。那些对人云亦云的愤怒,对愚蠢谣言的不齿,对孤立冤枉的委屈,全都成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上的红色笔痕;我不在乎她们又像黑粉一样全世界编造了我多少瞎话;不在乎她们在我问老师题时发出的嘘声;只要我活着,学习,就是我唯一的出路。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最后的结果是,我赢了,逆袭成功。高考出分,我考出了历史最好的成绩。超过一本线三十多分,足以上一所不错的985、211。 而她们呢?我刻意在出分后,想尽办法打听到了她们的分数。那个同桌的女生,比我低了60分;那个在女厕所堵我的女生,比我低了50分;那个在我午睡时狠狠用手肘怼我一拳的女生,比我低了20分。那天晚上,我抱着膝盖,蹲在角落里,哭了。“我没有输。”窗外的月亮渗透进一丝光亮,照在我堆积成山的草稿纸和练习册上,我反复听着高考报分的录音,告诉自己:“别哭,这是你应得的。” 同桌女生,最后进了一所很差的院校。在我一次次享受优质教育环境的时候;在我身边涌现了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才的时候;在我拿到了可以通往更大世界通行证的时候;在我知道,她和我已经没有可比性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放下吗,放下了;原谅吗?当然不。 写在最后 回头想想,高中那几年,后劲很大。我会极度地恋母,毫无安全感;我会不信任朋友,随时预演任何人的背叛离开。我只牢牢地抓住了一个道理:服从“底层规则”,永远是生存的制胜法宝。学业如此,职场也是如此。 这一年,我见过太多还很年轻的人早早玩职场潜规则那一套,以为手里掌握点了人脉,找到了靠山,就能平步青云。太傻了。那些不是没用,但顶多是调料,当不了主菜。想要立住脚,唯一能做的,就是精进自己的“底层业务能力”。等到有一天,死磕的努力,都成了别人口中的运气,也许我们的顺遂,才真正开始。最后,送你们一张我很喜欢的美剧截图,每个人都会走过一段满是泥泞的路,愿我们都能苦尽甘来。点个「在看」吧,原来爸爸妈妈小时候唠叨的“最主要的就是学习”,真的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