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赠刘景文》就是一首千古名作。苏轼当时正在杭州任职,他和刘景文是知己好友,后者当时也在杭州任两浙兵马都监。时节正是初冬,两人相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苏轼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赠刘景文》加以勉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枯萎的荷花形象我们都知道荷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但是一到秋天,荷花也会逐渐衰败,只剩下了残枝断叶,满眼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再也欣赏不到往日那种亭亭玉立的美景了,实在令人惋惜。

但是苏轼并没有拘泥于这种失落的情感氛围,在第二句则渐渐豪迈雄健。凋零的菊花与衰败的荷花虽然都是颓败之景,但在苏轼的笔下,菊花有了和荷花全然不同的形象和气节。简简单单的“傲霜枝”三个字将秋菊那种孤傲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看起来好像是在与第一句形成对仗,实则更为突出了一个“傲”字。荷花用来遮风挡雨的荷叶已经不见踪影,但是菊花仍然能够抵挡日渐寒冷的天气,也暗示了苏轼遗世独立的形象和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面两句是千古名句,广为传颂。虽然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大多数都认为秋天是寂寥落寞的,即将迎来冰天雪地的寒冷,但是苏轼却认为这深秋才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拥有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致,而且还嘱咐我们要记住这样的时节。寥寥数语,平淡自然,但是却出人意料,言辞恳切。

在这首诗中苏轼从花朵写到枝叶,再从枝叶写到果实,所以他才说“橙黄橘绿”,是一派丰收喜庆的景象,将凄清幽寂的落花与鲜艳夺目的色彩进行对比,可谓神来之笔。整首诗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给我们一种踏实稳重的美感。苏轼将万物凋残的深秋打扮成为金黄翠绿的丰收时节,在自然之处显出无尽的希望与魅力。

最后,我们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人公刘景文的一些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赠予刘景文,但是苏轼为什么要写诗相赠呢?这就要从刘景文的人生经历和他们二人的感情说起了。刘景文的祖上其实是富贵之家,但是后来家道中落,而刘景文又一直失意潦倒,直到六十岁还是一事无成,朝不保夕。苏轼虽然与他一见如故,但是也束手无策,一方面对于他的身世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又希望刘景文能够重新振作,不要一直颓废下去,所以苏轼希望借此诗篇勉励好友。

其实苏轼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也已经五十五岁了,他自己都已经垂垂暮年,还是要对友人直言相劝,可是他终究没有料到随后落到自己身上的流放厄运。虽然苏轼一生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乐观豁达、豪情万丈的,但是面对外界的变化和现实的摧残,他有时候也会显得心力交瘁。或许当苏轼回首自己的一生的时候也会发现,原来所谓的“橙黄橘绿”与自己的人生境遇有太大的关系了,只是我们不到那个时候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