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于昨日下午开启热播,截止今日视频播放量达9000万次点击,宁静的自我介绍更是多次被网友刷爆了微博。
隔着屏幕,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姐姐们的自信和期待在节目上绽放自我风采的一面。就好像伊能静在自己微博中说的那样“52岁,也可以活成25岁的样子。”《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了姐姐们为事业努力拼搏的决心,更是她们对于自我年龄的一种认同。
杜拉斯的《情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最美好的模样,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岁月给予我们最长情的眷顾。然而,我们只是看到了少部分姐姐们对自我理解上的清晰认知。在我们整个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更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任凭自己的状态如枯槁的树皮撕得四分五裂的人。
玛丽莲梦露说过:“我不介意开玩笑,但我不想被当成一个笑话。”怎样才能不成为艰难人生中的一则笑话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中要讲的主题。
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2017年,人气作家水木丁在出版了随笔集《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以及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之后,去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实习了半年之后,水木丁在某一天突然读到了荣格的《未发现的自我》这本书,顿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为什么自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知识,还是无法接受自己?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人生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无论你怎么努力接纳自己,却还是感到痛苦?
由此,《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就在新经典文化的帮助下面世了,这本书结合了荣格的论文及作者浅显易懂的话语分析,力图给困在人生之中的囚徒,提供一本越狱指南。
假若我们不曾认识世界,又如何认识自己?在谈到对“自我”的认知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符合了某种条件,那就是具有某种人格的人。比方说,因为你具备了抑郁症的某些表现,那么你就有了抑郁症。
绝大多数人会把自我的知识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混为一谈,认为一个完全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以为他理所当然地了解自己。但其实这些并不是等于你真的认识自己,不等于你真正看透了自己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现实形成的机制和过程,更不用说了解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以及情绪是如何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推动你的行为的。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找到我,她和我说自己居然有些妒忌自己的下属。朋友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懂得把心放宽,但只要一听到下属说话又会变得反感起来。
我尝试让朋友和我讲讲她与下属之间的相处过程,结果却明显感觉并不是朋友妒忌下属,而是下属对朋友的不满和攻击,导致了朋友的反感。
但为什么朋友却没意识到这点,反而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呢?
原来,当下属对朋友进行言行攻击时,她就会下意识地按照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做一些理所应当的判断,然后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开始自我批评。
正如荣格所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与按照社会环境中一般人了解自己的尺度去了解自己,而不是去了解那个隐藏在自己内心更深处的自我。
如何真正认识自己?
第一、你懂得体会自己的感受吗?
在认识自我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理性思维和情绪情感的区别。以下有两道填空题,大家可以先完成题目:
A:今天出去逛街,看到大家都在买,可是我却什么都没买,我感觉( );
B:今天出去逛街,看到大家都在买,我也跟着买了很多,我感觉( )。
相信大家在完成上述题目时,有很多答案。比方说,A题会有人回答“我很穷”、“我很不开心”、“大家都在盲目消费,不够理性”。
作出“穷”这样回答的,是因为脑子里对自己做了一个因果的陈述,以及对自己的评判和描述,这是在用逻辑思维回答问题;当然,作出“大家都在盲目消费”这类回答的,也是经过大脑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感觉。
要是回答B题的时候,相信就会有很多人回答“很爽”“很开心”“很尽兴”。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情绪情感。
我们常说要认识自己,要爱自己,要关注自己。那关注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感觉。但往往很多人却把情绪情感和理性逻辑混淆了。
就像荣格所说的“我们很多人都在忙着向外看,忙着判断因果,判定是非对错,但很少有人会静下来,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
要知道,开始懂得真真正正地去体会自己感受的时候,才是你真真正正地关心自己、爱自己的开始。
第二、主动了解自己
如何主动去了解自己,在《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作者有一个朋友,两人认识有十五六年,朋友是痛苦还是十五六年前的痛苦,每隔一段时间,这个痛苦就会发作一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去解决,也根本不愿意去碰,只是在一味地通过其他事情去试图分散注意力。
前段时间,作者作为朋友的身份去拜访他,他依旧没变,还是在午间道理,走不出来也回不到过去。
其实像这样的人有很多,想要逃避真正的痛苦,却又一直被这样的痛苦折磨着,一直到死都没办法解开。有人会说,作为朋友、家人我们是不是能够帮助他去解决呢?
一般来说,只有真正愿意了解自己,愿意放下对自我成见、偏见的人,有动力和意愿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发现那些关于自己的重要真理,主动性在这里就很重要了。
一个人,总想着自己解决不好,没办法迈出这一步,其实就是放弃自我了解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困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但就像荣格说的“那些真正愿意自省的人,终究可以发现关于自己的重要真理。
学会自我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人关注,被人关心的人。当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慢慢清晰起来之后,我们就能学会区分哪个是客观的外因,哪个是属于自己的内因,哪一部分是依靠自我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哪一部分可能需要别人帮助,还有哪些部分是我们除了接受别无选择的。
探索自我、确定了自我的责任的边界之后,对那些客观的外因也会看得很清楚,就会改变你对外因的一些看法。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重视自己,开始宣布自己做人的尊严时,这个尊严感是来自内心的。
自我认知的意义
第一、谁痛苦,谁改变
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的角色:一个抱怨家庭不幸福的女人,她们常常会说丈夫不好,儿子不好,婆婆不好,她觉得只要她身边的人做出改变,她的生活自然会变得更好。
这样长期下来就会有个不好的地方,在女人不断抱怨家庭、批判他人的同时,就会让旁人觉得女人不是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强势的人。可她又是完全被动的,她把自己的人生幸福全部寄托在周围人的改变之上。
一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宇宙,作为宇宙的核心,我们每当选择了工作、社交、结婚生子,就相应地给自己选择了多样的角色,构建成一个微型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本身就是宇宙的中心轴,只有我们动了,才能带动其他的人物关系跟着我们一起动。
很多时候,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自省是找到答案最快速的途径。当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勇敢改变,我们就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选择余地变大了,自己的能力、潜能被激发了。
只有自己有能力主动去做出改变,才能让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共情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心理学的慢慢普及,“共情力”这个词也经常被挂在我们的嘴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共情力,并拥有这个能力的呢?
共情力,说白了就是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常常会有一对一的关系,但总是会有共情能力特别差的人,别说主动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就算感受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都很困难。
共情能力弱的人,会特别容易在生活的争论上变成争吵和攻击。这个时候,如果都能有基本的共情能力,不仅会让沟通变得容易很多,或者可以等到双方的情绪平复之后再沟通。
共情能力强的人,是一个不仅能够看到别人情绪的人,还能处理好自己人物关系之间的人,他们能够真正看到自己,并能够接纳和允许自己情绪的成熟。
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不是为了达到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而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你是你自己最重要的人
当有那么一天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是建立在金钱、家庭关系和稳定的工作至上的。当然这些也都是好的,但这些是靠外在的支撑给予我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要知道,我们必须要拥有相对健康的心灵,才能真正享受这些幸福。
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的开头中这样写道:“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也许你还在困惑“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只有先认清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有分清个体自我和群众观念的界限感,从而找到那个满足自我的真正需要和与社会相融合之间的平衡点。
不要一味地在外部寻找人生的答案,答案可能就在自己的身上。人是一个无限小的单元,但只要我们能认识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就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奇迹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