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6月13日消息(记者周羽 廖开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广州市政府新闻办6月12日上午举行第125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疾控中心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层层推理,最终发现广州城中村4家8人感染新冠肺炎,竟是因为粪水污染。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调研员胡文魁介绍,目前,广州市疫情防控已由应急状态向常态化防控转变。但因输入疫情依然存在,所以再次引起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的风险也依然存在。虽然目前风险很低,但仍然建议市民不要放松警惕,继续保持常态化的健康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调查是疾控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工作之一,疾控中心需要找到病毒从哪里来(感染源是谁),到哪里去(会继续传给谁),所以也有人把它比作“破案”。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俊表示,通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轮船、KTV、酒吧、餐馆、电梯这些密闭、通风不良的地方较易造成病毒传播,此外环境卫生较差的城中村等区域也较易造成传播。

发布会上,袁俊透露,广州市首次在城中村发现因排污管道破裂,粪水污染环境引起的居民感染,“破案”过程十分曲折。他说:“最早的病例是1家2口,他们住在城中村的两层楼的二楼,后续排查中,我们陆陆续续发现了3家6个病例。非常奇怪的是,他们都住在低层,后面的病例是六层楼的一楼和二楼,都与前2个病例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出行路径也没有交集,他们的房子也是背靠背,之间没有窗户。”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判断,这种传播方式不像人传人,会不会是环境因素导致的病毒传播呢?工作人员马上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大量的标本采样,结果显示三栋楼周边十几处位置均为核酸检测阳性。袁俊说:“为什么污染这么严重呢?难道是化粪池污染?我们再次到现场勘察,化粪池没有问题,那是哪里来的呢?我们再次到第一家进行查看,发现从二楼下来的一条PVC管在地面接口处有一个10公分的破洞,那么这条管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们现场调查人员马上做了一个试验,就是往二楼厕所倒了一桶水,清楚地看到水从那个破洞哗哗地流到了一楼的地面,瞬间我们明白了。”

原来,前2例病例的粪便污染了自家的厕所,而厕所冲水之后病毒随着PVC管的破洞流向了一楼地面。再加上1家2口所在的两层楼地势较高,病例发病后的2天又下了大雨,粪水扩散到了地势较低的后面两栋楼。袁俊说:“经过我们采样,我们在4家病例家中的鞋底和一个自行车轮胎上检测到了核酸阳性,而且病例回到家都不换鞋,说明他们可能通过鞋底把病毒带到了家里。”

调查结果印证了工作人员之前的判断:这次聚集性感染确实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在众多的案例调查中,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袁俊介绍,1月13日以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人员加入防控工作,出台113个文件,撰写58个风险评估报告、82个技术指引,组建两百多人的流调队伍,完成700多例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43665宗病毒核酸,接听10万通咨询求助电话,参与排查重点地区18万的高危人群。

发布会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介绍,国际上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可以应用于新冠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他说:“这个成功地缓解了我国在药物评价、疫苗研发,还有诊疗方案评估方向上的短板,也缓解了我国新冠动物模型不足的瓶颈。”

钟南山院士指导的赵金存等团队利用腺病毒载体,成功解决科学难题,建立国际上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赵金存表示:“通过转导的方式转导到小鼠的肺部,让小鼠对新冠病毒易感,然后我们运用这个模型去评估后期的疫苗药物和诊疗方案。这个病毒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适应性,我们发现小鼠在感染之后,出现了一些类似新冠肺炎病人的临床症状。”

赵金存说,相比传统受体转基因小鼠模型,这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具有“构建周期短、不需要特殊繁育、技术方法简单、易于重复、适宜大规模推广”等优势。“如果是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在两到三周之内就把这个模型构建完成。这个模型已经给国内多家单位进行了共享,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疫情防控、病人救治以及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