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程理念的提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化 、具体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为研究制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整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英语学科将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有机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之中,向构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英语教学改革如何推进?本文首先回顾 21世纪以来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进展,然后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培养目标及实施要求,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

英语教学与课程改革取得的进展

世纪之交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初步建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英语学科而言,新课改在课程理念、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

(一) 课程性质从工具性转变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长期以来,英语课程被看作“重要的工具课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进入21世纪后,这种课程理念发生了变化。2003年版的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外语学习“ 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进一步阐明了英语课程的 “ 工具性和人 文性双重性质”, 并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作了具体界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则再次强调英语课程具有 “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 的特点” 。上述课程理念的创新,既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外语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程中的具体落实。“ 只有将‘ 工具性 ’ 和 ‘人 文性 ’融合统一的外语教育,才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育人工程。”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联系起来,强调了英语课程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国际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对英语教育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清晰。

(二 )课程目标从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我国英语课程目标经历了从 “双基 ”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再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变化,从“求知” 一步步走向 “育人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仅仅强调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纳入课程目标,实现了对以往课程目标的继承和超越,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刻画英语课程与教学,把英语教育指向英语本身,从根本上讲仍是一种学科本位的思考方式。而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通常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素质要求的清晰描述和科学界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则是从人的视角界定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目标,使我们真正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定位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程不仅经历 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而且实现了英语教育在高度和内涵上的提升 。

(三 )教学过程中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顾我国的英语教育史, 教师的 “讲 、析 、测” 和学生的“读 、译、 背” 曾是历时长久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21世纪以来 ,这种教学关系正在发生改变。至少从理念层面上讲,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 “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教育。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进一步加强,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感受,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和经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以翻转课堂为例,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视频等教学材料为核心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前自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课上听讲、 课下做作业 ”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 翻转”。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教学资源开发者、学习指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研究者。该模式不仅为开展语言实践创造了更多真实交际的机会,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度,按照自己的节奏调控学习,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机会 。

(四 )教学评价由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评价是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往的英语教学评价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査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新课改以来,英语教学评价取得了明显进步。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 特别是中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等高利害考试越来越重视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考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评价的形式更加多样,除终结性评价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采用随堂测验、即时口头评价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积极尝试课堂观察、反思日志、成长档案袋、网上学习数据分析等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重视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评价的功能更加多维,更加关注评价的发展性价值,重视利用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此外,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还纳入了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为有效沟通教学与评价架起了桥梁 ,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现代课程已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旧把语言知识学习作为英语学科的主导价值,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仍旧处于英语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 ,一是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对英语学科的本质和育人价值认识不清。这种知识本位的英语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英语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启发。一句话,知识本位的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它往往使教学异化为记忆和训练 ,削弱了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二 )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有意义的整合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上述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单纯的词汇、语法知识教学仍旧是外语教学的一条主线。以词汇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孤立地讲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学生听 、读、记 。在运用所学词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时,也往往以脱离语境的机械操练为主,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整合,教学活动之间缺少有意义的、逻辑性的连贯,导致语言知识之间缺少意义关联,难以形成结构化知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英语学习的根本 目的认识不清,忽视 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忽略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和对文体结构的把握,缺乏对语言内在知识结构的提炼和整合。三是对创设主题语境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英语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的碎片化也是造成外语教学费时低效 、外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

(三 )教学方式表层化 ,缺乏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看,当前英语教学还存在表层化问题。以阅读教学为例, 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读课文, 提取具体信息,了解文章细节。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针对相关问题核对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忽略了对主题和语篇意义的深层探究。这种教学看似是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实则只是一种形式,是对阅读文本的表层化处理。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核对正确答案上,忽略了依托主题语境深入挖掘阅读文本的意义,无法进而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学生自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更遑论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导致教学方式表层化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缺乏对语篇的深入研读和分析而深入研读语篇、把 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探究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师的语篇解读能力应是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

(四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从学习的角度看,思维贯穿于语言学习活动的始终,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促进思维和心智发展的过程。纵观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批判质疑、创新思维大都被放在核心素养要素的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英语课程对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往的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但在内容标准中只是在认知策略层面对思维有所提及。这种状况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得以改变,思维品质被提升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但“关于英语课程究竟能够促进哪些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界和一线教师都不是十分清楚” 。在实际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多停留在低阶思维层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教学活动设计比较少见,发展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

(五 )忽视形成性评价 ,为考试而教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对教学结果和学生成绩的终极判定,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评价主要强调甄选的功能,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学生课堂表现等的充分考量,形成性评价还没有系统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与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成果以及选择发展目标,这种评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也能为学生指出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还不够正面和积极,“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的问题还比较严重 ,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进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教学的对策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 “素养本位 ”的英语教学

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是明确各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上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发展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而学科核心素养恰恰是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包括英语学科在内,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应围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 。

实施素养本位的英语教学,需要准确把握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关系。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养本位的教学并不排斥知识技能教学,而是把它看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知识和技能不等于素养,也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从根本上讲,素养是在应对复杂情境、解决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只有植根于真实情境,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才能促进素养的形成。同时,也正是在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学习中 ,知识才得以创造,素养才得以形成 。

实施素养本位的英语教学,还要重建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在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后,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要从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服从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 。

(二 )整合教学内容 ,加强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具体细化为六大要素,其中主题语境为实现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情景。英语教学只有依托主题语境,深入探究主题意义,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情景化, 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语言学习只有实现情景化,语言知识才能得以活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因此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 。”

探究主题意义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深入研读语篇。只有准确把握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态度等,从中发现语篇和主题意义的关联,才能依托语篇开展深度学习 ,积极主动地探究主题意义。二是创设语言情境。情境创设应注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规划,整体设计单元与课时的具体语境。应基于对语篇的解读和学情的把握,深入挖掘语篇主题意义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尽量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体验知识、发现知识 、升华情感,让语言学习成为一个从学生内心生成的过程。三是设计学习活动。应以主题意义为主线,设计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内化运用、分析评价、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语言和思维活动,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 )变革教学方式 ,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一切知识,唯有在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的发展过程。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必然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走向致力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实现与学习内容的充分互动以及与自身经验的充分融合 。

深度学习强调依托真实的语言情境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要使深度学习发生,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确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避免脱离主题意义和语言情境的知识灌输和机械操练。要整合语言、思维和文化,精心设计有利于结构化知识建构、主题意义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高质量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系统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毅力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四 )改进教学评价 ,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改进当前英语教学评价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刻领会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意义和功能,进一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应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教学诊断信息,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反思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提升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为学生提供学习效果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体验英语学习的进步和成功 。二是准确把握评价设计的依据和标准。英语教学评价设计应以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六大课程内容要素为依托,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三是丰富和拓展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积极探索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 进一步探索非纸笔评价的方式方法。四是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实施教学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

(五 )发展在线学习 ,推动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为丰富教育资源、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大量国际化开放课程资源为实施信息时代的互动式、开放性、富媒体的新型外语教学提供了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例 ,当前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智能阅卷和批改作业、听说训练与测评、拍照搜题、在线答疑等,从分析内容、构建知识到自适应学习、智能化推荐、教育游戏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基本覆盖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关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尝试,探索突破传统模式的在线英语教学与学习,积极参与 “ 互联网+ ”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路径创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创建移动学习共同体,搭建互动学习平台;要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追踪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和学习参与程度,有效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努力为他们提供高度个性化、 自适应的学习方案;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多语 境支持的全天候教育模式, 打造 “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的类母语环境。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6月

作者|孟庆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