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都2020年了,大家还在为女性生育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还有这么多人用婚育来定义一个女性的成功和失败。

某网友在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抖音视频下评论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没想到还获得了1万多个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恶意满满的评论被人搬到了微博之后,立刻被大量用户骂上了热搜。

除了网友的声援,不少女明星也出来公开发声。

戚薇直接下场diss: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时至今日,还在给我们‘女人’下定义,还把儿孙满堂当作女人唯一的成就。”

陈数po出了她在《谁说我结不了婚》饰演角色的台词,坚定说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今未婚的李若彤也提到,自己每天都在评论和私信中被质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她极其诚恳的呼吁:

“无论你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希望你不要因为年纪和别人的目光,而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决定,更要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决定,因为那是别人的人生。”

还有超女厉娜,她言语犀利,却也铿锵有力。

可是,看看广大网友的评论,更加充满恶意的有的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这些评论,眼前浮现的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嘴脸:你什么都有什么都会,有啥用呢?你没结婚没生孩子,我们就有资格嘲笑你。

甚至还有某“经济学者”,跳出来说杨丽萍有资格不生孩子,你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资格不生孩子?

“你是啥啊?你不生孩子,省出的时间,干啥去啊?”

这件事引发的讨论热度如此之高,是因为用这样陈腐的价值观评判女性,实在让人愤慨。

要知道,早在1968年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就提出生育权是基本人权。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就将生育权明确写入国际公约,而我国,是该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的说法本身就有悖法律,且带有对未生育女性的明显歧视。

我以为,一个真正幸福圆满的人,不会抨击别人的选择,而会祝福别人。

比如说,生了孩子的应该支持别人选择不生孩子的生活方式,不生孩子的也应该对别人儿孙满堂的生活方式送上祝福。

嘲笑别人不生孩子的,大概是在婚姻里吃够了苦头,这种苦自己消化不了,只好通过抨击别人的方式消化。同样自己不结婚的,如果真的享受单身生活,自己偷着乐都来不及,哪有功夫去骂结婚生孩子的女性是“婚驴”?

对于不生孩子的女性,有这么多恶狠狠的评论,是不是说明,在婚育生活中事实上过得并不如意的大有人在呢?

如果我们平时总是读爽文,看爽剧,可能会有种错觉,好像女生就应该做“大女主”或是“小公主”,让男生宠爱,让男生拜倒在石榴裙下。

今天想给你分享三本题材真实沉重的女性小说,要知道,这个世界对女性,真的还不是那么友好。

《醒来的女性》

小说版的《第二性》,婚育这一题无解

《醒来的女性》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一部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史,也是作者玛丽莲·弗伦奇自己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米拉在饱尝婚姻的痛苦无奈后,逐渐觉醒,走出家庭的故事。

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其暴露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引发舆论争议,本书被认为是小说版的《第二性》,间接推动了全世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发展。

书中的美国,距离现在不过才50多年,那个时候的女性,除了打字员、女工、家庭教师这样的工作,几乎就没有别的职业选择,就连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正门都不允许女性进入,因为大家认为女性的经血会弄脏圣洁的台阶,女性走在大街上可能被强奸……于是,结婚成了女性唯一的选择,为了让丈夫称心如意,妻子一边要貌美如花,一边要好好顾家。而且那时堕胎还是违法的,妻子一不小心就得生养一大堆孩子,在生孩子带孩子的操劳中过完一生。

这部小说的主线故事是这样的:女主人公米拉从一个天真的女孩,到逐渐放弃了自我,变成了一位所谓“合格”的家庭主妇以后,丈夫却提出了离婚。离婚后米拉一度精神崩溃,自杀未遂之后,在她将近40岁时考上了哈佛大学,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在她脑海中觉醒。

小说也通过米拉的视角浏览了婚姻中各种女性的悲剧:

第一种,是像米拉这样,被驯化成一个好妻子的女性,但自己的幸福此就只能由丈夫所决定。

第二种,是在婚姻中无法确认自我价值,只能靠不停地出轨来寻找存在感的妻子。

第三种,利用婚姻爬上中产阶层,世故圆滑精于算计的妻子。

第四种,只剩下生育功能,拖着一大堆孩子,毫无优雅可言的妻子。

第五种,在婚姻中能够保持清醒,却被丈夫关进了疯人院的妻子。

妻子们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婚姻,反抗婚姻,却没有一个胜利者。

小说的结尾,米拉在哈佛大学遇到了一个完美情人,但结局并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米拉选择离开情人,独自开始一段未知的生活。因为米拉看到身边觉醒的女性同伴们,因为抗争而丧命,她不信任整个男性话语控制下的婚姻,无法因为自己活得比别人好,就躲在角落里掩耳盗铃地活下去。

作者提出了很好的观点:真正的女性独立,既不是放弃婚姻,也不是跟男性死磕到底。女性独立的关键点,一是经济的独立自主,二是两性之间的互相理解。

《使女的故事》

当女性真的沦为生育工具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自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标题甚至已经演变为英语中一个常用的短语,用来指代对女性极尽压迫、尤其是强行控制女性生育自由的社会。

作为一部未来小说,可以说它是虚构的,但是,就像作者说,“书中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基列国”,为了解决人口危机,所有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被集中起来,作为国有资源统一分配给当权者,名为“使女”。

使女们的任务就是轮换到各个家庭生孩子,她们甚至没有名字,每次轮换到新的家庭,对她们的称呼就会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奥芙”这个前缀,也就是英语中的“of”,一个表示从属关系的介词。

故事的主人公被分配到大主教弗雷德的家中,于是被称作“奥芙弗雷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芙弗雷德的房间里面没有任何可能促成她自杀的工具,像什么镜子、绳子之类,就连玻璃也是防碎的。使女们丝毫没有自己的空间,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在大主教家,奥芙弗雷德的工作就是在主教夫人的注视下完成“受精仪式”,奥芙弗雷德和大主教接触的机会也只有在这个定期举行的“受精仪式”上。

在经过几次授精仪式后,奥芙弗雷德还是没有怀孕,问题出在大主教身上,但是在基列社会里,可没人敢挑明这话。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教夫人允许奥芙弗雷德和司机尼克私通,只要她能生下孩子,不管孩儿他爸是谁。

自知犯了私通罪的尼克对奥芙弗雷德产生了一些感情,于是便精心策划了一场奥芙弗雷德的逃脱计划。

自此,奥芙弗雷德“登上车子,踏进黑暗或许光明之中。”

小说展示了这样荒谬的场景:在极权统治下,使女一无所有,甚至包括名字,她们唯一的价值,便是身上那个梨形容器,她们什么都不是,她们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

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我们的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

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呢?

《革命之路》

女性的梦想被结婚生子粉碎,出路在哪里?

小说《革命之路》被萨姆·门德斯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联袂主演。

Frank和April,是一对模范夫妻,他们生活在纽约郊外革命,花园、汽车、洋房、两个孩子和一条狗,过着标准的中产生活。

然而这样的婚姻确是暗藏危机。

April的理想是当一个专业演员,可是因为婚姻,她只能每天柴米油盐,一直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

Frank是一个公司的文员,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找不到意义,只能与秘书调情,用出轨来逃避庸常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April萌生了举家搬到巴黎的想法。从此,巴黎梦成了生活中的救命稻草,她和丈夫的关系也步入到了新的蜜月期。

但是就在他们为搬迁而准备的时候,Frank升职了,April也发现自己有了两个多月的身孕,从此她陷入了更加孤独、无望的境地中。

一天早上,April送走了上班的丈夫,然后端好热水,铺好毛巾,拿起了自己准备的堕胎工具,自残般地堕胎了,最后,她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去……终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那条无可选择的革命之路。

April的故事让我们想到包法利夫人,满脑子对时尚之都巴黎的幻想,满脑子对爱情的幻想,但是由于选择范围有限,她只能嫁给老实巴交的医生包法利先生,于是她不断地用婚外情来填补她空洞的内心……最终走到制度不允许的边缘,选择了自杀。

在传统婚姻制度下,女性是没有自我实现可能的,只被设置为从母职、妻职中得到自己的价值感。多少女人因为孩子不敢离婚,因为孩子走进婚姻,因为育儿而不敢选择自己的梦想。

在童话故事中,女人只要美丽、可爱,就能得到王子的爱,然后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在现实中,如果一个女性唯一的梦想是找到中意的丈夫,成为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生几个孩子,住进一栋漂亮房子里。那么,另有理想的女性,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革命之路》给出的是其中最绝望的一种。

女性真正的幸福

是用自己热爱的方式度过一生

作为一个人,幸福与生不生孩子无关,而是与一个人的人格实现度有关。你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如果答不出,即使现世安稳,迟早也会搞砸一切。

1、女性要探索自我

一个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你非让她回归家庭,成为以老公和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妇,那她肯定会在生活中满腹牢骚。

想要认识自己,就需要在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同时,主动地对自我进行探索。尝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试着去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

2、做出了选择,要自我负责

有些人认为,做自己就是任性地为所欲为,不理会外界的声音,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其实只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一种狭隘意义上的做自己。

做自己,是在为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所裹挟,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从而做出符合自身的决定。

女性选择单身,就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我,实现价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能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单身的另一面,也同样需要我们承担。单身女性会面临结婚、生孩子的压力、会面临孤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准备好的。

3、接纳自我

有的人喜欢自由冒险地满世界狂奔,有的人喜欢平平淡淡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只要你可以接纳自己,那就是真正地做自己,就已经足够好了。

能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负责,自我接纳的人,才会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给你:

埃莉诺·萝丝(Eleanor Ross)生于1916年,她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动物、热爱大自然、对科学抱有极大热忱的孩子。她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大学时代,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读医学系,好在后来她申请到了研究生奖学金。

24岁,她成了一名生物学系的教授。

26岁,埃莉诺结了婚。很快,因为二战的需要,丈夫前往另一个州的空军基地学习飞行,埃莉诺随夫搬家,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29岁,丈夫回到家乡接管了父母的农场,他从来不认为身为母亲的女性应该外出工作,于是埃莉诺彻底变成了一个农夫的妻子、日夜劳作的主妇。

22岁的埃莉诺在读研究生,每个暑假都在实验室工作,研究比较果蝇的良性与恶性肿瘤;二十年之后,42岁的埃莉诺是三个娃的母亲,全职农妇。

埃莉诺的女儿回忆说:“我妈妈总是病恹恹的,经常头痛,肩背也出了毛病。她并不快乐,这很明显,当时只是孩子的我也能看出来。”

有一天,本地大学的人找上门来说,学校里的生物老师刚刚去世,暂时找不到有能力的接替者,问埃莉诺能不能临时代一下课。

女儿说:“回归工作后,她身上的变化就像白天和黑夜那样分明,她开始好好打扮自己,更加在乎自己的外表。她比以前快乐了许多,她生活的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埃莉诺·萝丝在96岁的高寿去世,外孙女说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外婆给她寄过很多礼物,其中包括一只死去的冠蓝鸦的断翼,还有很多海洋生物的标本。

“外婆教我教会我如何挖出鱼的内脏,教我分辨它们的内部器官;还带我去爬农场后面的那座小山,告诉我每朵野花的芳名……

即便当她是一个外婆的时候,她也是个科学家。

外婆90多岁时,痴呆症已经十分严重,她已经完全认不得她的孩子们和外孙们了。但有一次孩子们听见从房间里传来了她非常大的讲话声,可以说是吼叫声。

她在讲着一节冗长的、但是条理异常清晰的生物课。”

埃莉诺·萝丝去世四年后,也就是2016年,《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All the Single Ladies》这本书出版并获选当年《纽约时报》年度图书。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埃莉诺·萝丝的外孙女丽贝卡·特雷斯特 (Rebecca Traister)。

在书的结尾,作者对自己女儿们说:你们的生命将充满无限可能,那是在书中提到的你们的曾外祖母永远也无法想象的。

著名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我选择生小孩的话,我的生活和事业不会像现在这样。”

奥普拉认为,并不是每个女性都有做母亲的愿望。比如她有一个好朋友,从小就梦想着生儿育女,但是她自己的梦想却是成为马丁·路·德金。这两种人生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一样而已。

女性为了摆脱婚姻的束缚而进行的斗争,经历了几个世纪。在今天单身女性之所以能够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由无数的单身女性前辈所铸就的,非常来之不易。

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明白,结婚生子是世俗的圆满,却不是圆满的标准答案。

真正的成功,是用你热爱的方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