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新买了一本书放在床头,准备当做睡前读物,却发现半个月了一页都没翻开过?

看见身材绝美的女孩子,就立刻下定决心减肥健身,坚持了三天,就再也不想继续?

为了跑步专门添置了运动装备,第一天出门就下雨,然后就再也没想过去跑步?

羡慕别人自律和积极,内心想要摆脱“肥宅”的颓废生活,却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不是个例,这些问题就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明计划好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规划好了本月要阅读的书刊,以及下个星期要做的事情。临了时却发现,要么天时不对,要么地利不和,再不然就是你突然丧失了按照计划走的行动力。

明明大家都对现状很不满意,都不甘心,但是却又总是深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到底是是为什么?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肖恩·杨曾经在自己的某本著作中提到,想要改变生活,最重要的是习惯——摒弃旧的不良习惯,养成新的好习惯。

换言之,也就是利用行为疗法,对症下药,克服自己身上的“烂毛病”,在心理和行为上共同着力,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合做出改变的环境。

好习惯为什么难以养成并坚持?

1.大脑倾向于做更简单的事

这就好比,你打开一篇文章,发现文字太多太长,所以直接拉到底,选择先看评论,根据大家的反馈和发言,再决定要不要返回去继续阅读。

这是人类大脑的“通病”:比起复杂的事物,更喜欢简单的那个。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意志力太薄弱才导致你的计划频频失效,而是因为大脑自动选择机制,使得你在面对麻烦的事情时,总是很容易放弃,这是本能所驱。

但是,你知道人类为什么会被称为智慧体吗?

这是因为人类的身体,不仅有本能,还有理智,以及自我操纵性。

也就是说,当你大脑惰性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处于正常水平的个体,你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本能,即抑制惰性,实现有效变通。

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的计划或目标,这个行为的计划需要“小之又小”,比如,你想要健身练出胸肌,那你可以坚持每天做一个俯卧撑。

这也是肖恩·杨口中的“极度容易”,意思是把所有的关注焦点都放在小步骤上,那么就会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改变是需要时间和步骤的,一蹴而就对我们常人来说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坚持做到一点点,改变就已经悄然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认知并不决定改变,行动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总是说“我有想法”“我想要那样”“有志者事竟成”……

实际上,真正对“改变”产生作用的,更关键的地方不在思维和心理认知层面,而是行动。

“要先改变行为,意识才会跟着改变”,肖恩·杨将这个顺序称为神经记忆。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上常说的一个概念“认知失调”,意思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大脑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脑不会选择让你的行动匹配意识,而是自己调整认知,使认知符合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当认知失调这样的情况出现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带动我们改变意识去适应行为,而非改变行为来配合意识。

所以,在任何行动之前,保持自我统一性的同时,撒开手去做!

想太多才是束缚你前进的枷锁,只有真正付诸行动了,你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

3.大脑对奖赏机制的喜爱

我们的大脑除了自我惰性,还存在偏爱的情况,它总是喜欢“被奖赏”的感觉。因为奖赏行为对大脑而言,有助于分泌多巴胺——快乐源泉。

多巴胺促使我们个体保持幸福、愉悦的状态,并且大脑有自己对于奖赏行为的记忆,所以每次调动奖赏机制(给自己设置奖励),都有助于激发行动力,从而推动我们的计划进一步得到实施。

这里的奖赏,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但一般情况来说,精神奖励对于行为的促进作用远大于物质奖励。

当你阶段性完成设定的目标之后,就可以选择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避免与前期努力相冲突的行为),这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实施。

及时奖励自己的大脑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奖励的快乐=行动的快乐。即奖励自己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快乐,与为了改变而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快感“错位互等”。

说到这里,你还等什么呢?

为你那些曾经计划的那些美轮美奂的方案而行动吧!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tick with It》《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