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一位33岁的外企总监提问求助。

他一直在外企发展,之前顺风顺水,早早在33岁的年龄升任总监,带着自己的团队。

却不料疫情来袭,他和他的整条业务线全部被裁员。如今再想求职找到合适的总监岗位已经很难。因为行业较小,公司又属于top1级别,往外跳基本上薪资和福利都会降低很大一截。

在一个多月的失业期中,ta又发现:总监不如普通职员好找工作。

作为中层管理者,如果应聘一线员工,别人觉得“供不了这尊大佛”;如果应聘管理层,又因为行业背景单一,无法应聘其他行业。

经历这种从人生巅峰突然滑落至谷底的体验,是每个职场人都不希望的。

结合我自己的35岁转型破局取得一点成绩的经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我和这位总监的经历非常相似,我同样是“毕业后一直在外企,换了三份工作”,一路做到总监,当然我在外企的“总监”只是个title,并不像这位被裁的总监,货真价实的带着一条业务线。

回想我33岁那会儿,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面是外企体面工作的自豪和舒适,另一面充斥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一、A面 Sean

2016年,我33岁,当时加入我的第三家外企,人力资源咨询行业内top1公司,Mercer已经有3年多,公司给的title是高级副总监(其实并不带几个下属)。

年薪加上年终奖的话,税前不到40万。

如果不考虑买房,这笔收入在上海还是能够勉强实现“车厘子自由”的。

那个时候的我,朝九晚六。

工作上,遇到了一位恩师CEO,很看重我的能力,给了我诸多主导项目的机会。

32岁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offer,CEO亲自下场挽留我,让我很感动。

工作之外,我学习了大量Mercer的在线课程(外企,尤其是顶级咨询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可谓是尽心尽力,我当时学的在线课程都是哈佛商学院的),每周还有1-2天去公司提供的福利健身房去跑步。

当时的生活,岁月静好,除了没有豪车之外,像是活在小红书里。

二、B面 Sean

但我也很焦虑。

市场趋势:外企在走下坡路;2016年恰恰是川普上台,开始反全球化,加上英国脱欧。

这些黑天鹅事件对于欧美外企来说,也是非常负面的信号。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写过外企这10多年来不断下坡的故事。

行业趋势:高大上的咨询行业越来越不被买单,除了咨询外,咨询公司必须落地做很多细节的工作,才可能从客户手里收到钱。

人才趋势:优秀的顾问都在跳槽互联网,当然也有在互联网待不了多久,又从杭州跑回上海的外企人。

外企的文化、福利和工作时长太和谐,让不少外企人无法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尽管如此,外企人还在往民企跑。

外企痼疾:体系的力量太强大,亚太总部多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特别喜欢手伸到中国来。

外企中国分部想做点事情,总部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风险”,基本上只有做原有业务,想要做点新的事情的同事,往往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和总部沟通上。

我有时候会想,我是不是一辈子就只能在咨询行业和外企做了,互联网那么有趣的事情是不是轮不到我了。

我也很想过转型互联网,但是和这位总监面临一模一样的问题:

身在Top1企业,太舒适了,跳行业内都是走下坡路。

跳行业外,没人买单我过往的经验和能力。

好容易找到人力资源方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我又不肯冒风险。

像我们这样的30岁+职场人应该怎么破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