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汉武帝之后,基本是以儒家为主流思想,但是这里的儒家思想,已经和“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子思想,有一段差距了,属于“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而封建王朝选择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最突出的原因之一,便在于有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有助于巩固当时统治者的地位稳固,维系封建社会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墨家虽然提出“尊天事鬼”,但“尊天事鬼”限制的不止是百姓,还有“君主”。墨子学说属于一个整体,不会自相矛盾,他除了“尊天事鬼”理论,还有“兼爱”、“非攻”等等思想,所以“尊天事鬼”和“兼爱”、“非攻”等往往属于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就是说,“尊天事鬼”之下,有墨子“兼爱”等理论,就“兼爱”思想,就决定墨家不可能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学说。因为墨子所维护的,不是统治者,而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

编辑搜图

因此,精炼一点总结的话,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择儒家思想而非墨家思想,主要还是源于儒家可以帮助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而墨家思想,即便墨子与孔子相比,更直接指出“鬼神”存在、提出“尊天事鬼”,但是他的“尊天事鬼”最终还是为“兼爱”服务的。而“兼爱”,就有分散统治阶级权利的意味,所以墨家不会是后世封建君主的选择。

1、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能更好服务封建社会统治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属于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他对鬼神属于“回避态度”。但是孔子虽然回避它,却承认保留了“天”对世界万事万物绝对主宰的权威性。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却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这便说明孔子承认存可以主宰一切的“天”。而对比于夏商周时期的“意志之天”观念,孔子的进步就在于,它不认为主宰万事万物的“天”有人格,这是孔子“天命观”的体现,也是其相当可贵的地方。

董仲舒是汉朝的大学者,他尊崇孔子,但是面对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求,他并没有直接生搬硬套将先秦时期诸位儒家先贤的思想直接拿来用,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一些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之所以会被选中成为汉以后封建王朝主要的主流思想,比较突出的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其实上承夏商周,属于一脉相承的存在,有浓郁的维护尊卑秩序意味。

举个例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夏商周以来一直强调的“尊卑有序”体现之一。孔子眼里的“礼崩乐坏”,相对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在其位,因无德而做了僭越的事情,导致整个尊卑秩序受到“破坏”。所以,孔子一生都力图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对维系尊卑秩序稳定贡献一点力量。而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对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无疑是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孔子对于鬼神采取的是“回避”态度,但“回避”并不等于否定!同时,孔子虽然认为天无意志,但是却肯定存在人不可违抗的“天命”,这一点,无疑是在承认“天”的主宰性。

对于孔子的这些理论,只要“弱化”不需要的部分,“强化”需要的部分,就能让其大变样。比如,董仲舒根据当时的社会时局以及汉武帝的需要,“强化”了孔子在“天命”上对天之主宰性的肯定,并进一步利用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以此来为“天人感应”做一个铺垫。又以“天人感应”理论,把君主塑造成“天道”选中的人,以近乎君权神授的意味,加强了中央集权。

再比如,董仲舒“强化”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进一步指出三纲五常。我们后世来看,这样的三纲五常可能对人产生一些限制,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汉武帝确实需要这样的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中的封建王朝选择了儒家,但并非全盘选择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而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至于原因,大抵在于先秦儒家思想本身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维系尊卑秩序、巩固统治者地位的理论,而经过后世改造加强之后,便更加突出。又因孔子名气大,比较“权威”,统治者依托孔子理论建立的一套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2、墨家脱离不了维护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学说特色

墨家确实提出了“尊天事鬼”,但是墨子用“尊天事鬼”来说明“天”对于世间的长幼贵贱没有偏私,而“鬼神”会协助“意志之天”,施行赏罚。由此不难看出,墨子的“尊天事鬼”理论其实最后还是会落到“兼爱”思想上来。

我们以墨子“兼爱”思想为基础,来理一理“尊天事鬼”理论:

首先,墨子这一理论表明“天有意志”,存在鬼神。

其次,墨子亦表明,天子在“天”和“鬼神”面前没有“特权”,天子犯错,一样要被惩罚。

最后,既然墨子承认天子存在,也就是说,墨子的“尊天事鬼”并不反对社会中的长幼尊卑,但墨子反对的是“长幼尊卑”之间衍生的欺压。也就是说,墨子期待以“尊天事鬼”理论提倡“大不欺小”、“贵不傲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么一分析,想必大家也能基本理解为何墨家思想不会被后世封建王朝选中了吧。

墨子的“尊天事鬼”不反对“长幼之分”,但反对由“长幼尊卑”之分衍生出来的“亲疏之爱”。也就是说,如果人因为亲疏关系,对于不在乎的人妨碍到自己的时候,借用尊卑地位对另一方进行施压,这便违背了墨子的“天志”,此时按照墨子的“尊天事鬼”理论,“鬼神”就会协助意志之天,对“恃强凌弱”的人降下惩罚。

在墨子心里,世间虽然有长幼之分,但是“天”不会因为谁“长”谁“幼”就“偏爱谁”,即便是“君主”,要是违背了“天志”也是要受到“天的惩罚”。

而我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王朝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君王以近乎“君权神授”的理论引导世人,表明君主是“天”选中的人,这无疑是在暗示,“天选中的人”代表权威,会享有尊贵身份下的“独特权利”。但是到了墨子这里,“鬼神”、“天志”虽然存在,却不代表君主享有“庇护”。

天子违背“天志”也是会受到惩罚的,违背“天志”的“天子”,墨子将其称为“天贼”。此时,墨子的“尊天事鬼”无疑对巩固君主权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还会削弱君主的权威性,而墨子的“尊天事鬼”终究还是下落到维护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利益这一层面来。

3、总结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儒家之孔子虽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而墨家主张“尊天事鬼”,但后世封建君主却以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之中的原因,其实更多与儒家、墨家对鬼神的、或者说对“天”的看法,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更多原因在于学派思想维护的是什么,满足的是哪类人的需求。

后世封建王朝中,以儒家为主流学说,比较明显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儒家对尊卑有序之礼的维护等等,加强中央集权。再加上汉朝董仲舒改造了先秦的儒家思想,以“天人感应”理论,把君主塑造成“天道”选中的人,颇有“君权神授”的意味,这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古代中的封建王朝选择了儒家,但并非全盘选择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而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的是“礼”,而自孔子以来,“礼”中的尊卑秩序已然存在,所以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就有比较明显的维护尊卑秩序之礼的味道,这无疑很对“封建统治者”的胃口,对加强中央集权很有帮助。

至于为何不选中墨家,我们知道墨家的核心观点是“兼爱”,而“尊天事鬼”属于墨家重要观点之一,墨家的观点与观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串联起来,是有逻辑和理性的。所以,即便是“尊天事鬼”,最后都会落到维护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兼爱”上。墨家所维护的人群属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墨家学说自然有反对统治者“特权”的意味,这无疑会削弱中央集权,所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没有选择墨家思想,属于意料之中。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