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中国人心目中都潜藏着“天朝上国”的荣耀感。“天朝上国”的荣耀感,到底好不好?我们不妨看看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
早在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以庆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大清国。当时,乾隆皇帝听到英国使者漂洋过海来“上表朝贡”,满心欢喜,为示“怀柔”,热情接待。谁想到,这个英国佬蹬鼻子上脸,竟然要求“英夷”与大清平起平坐,让乾隆大为恼怒。显然,乾隆皇帝满满的“天朝上国”的荣耀感,“英夷”竟然还想与大清平起平坐,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马戛尔尼看来,英国与大清都是主权国家,两国关系应该是平起平坐的平等关系,根本无法接受上下级形式的“朝贡”关系。而满清还沉迷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中,思想意识之中压根就没有“平等”二字,认为凡是来中国交往的国家,都是为“纳表称臣”而来。满清官员为了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包装”成“朝贡使臣”,生硬地给英国使团插上几面写有“英吉利贡使”彩旗,在英国的礼品清单上将“礼物”改成“贡物”,好像是欺负英国人不认识汉字似的。
最后,大清要求英国来使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会面几近破裂。最后双方妥协,马戛尔尼得以面见乾隆,而到底是如何妥协的,双方的记载也不尽相同,几乎成了一笔糊涂账。
毫无疑问,马戛尔尼访华是失败的,不但对华自由贸易的意图没有实现,与中国发展平等友好关系的愿望也成为泡影。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马戛尔尼使团的观察,既看到了大清强大外表下的虚弱与贫困,也看到了大清的专制、黑暗和野蛮,同时还看到了大清官员的愚蠢与顽固。从此,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荡然无存。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带来的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他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半个世纪后,英国果然用炮舰这种语言与中国对话,这就是令中国屈辱不已的鸦片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饱尝了“不平等”的苦果。问题是,我们在尝到了“不平等”的苦涩滋味时,我们是否有过反思,我们愿意“平等”吗?至少从马戛尔尼访华来看,我们其实并不愿意“平等”,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享受高高在上的荣耀感。
正如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所言:“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反思近代史中我们经受的屈辱,我们不能光是诉说委屈吧?说得难听一点,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用在清王朝身上,恐怕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