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罗素这句论述中,只说对了一半,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的确很大,在他之后,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基于他的思想延展的。但罗素也说错了一半,因为他完全没有提到东方哲学,只是用哲学二字一语概括。这篇文章,笔者尝试用王守仁心学思想,解决柏拉图哲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未解决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伯特兰·罗素

柏拉图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思想中,又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一切可观察的、可经验的事物,例如花、草、人、动物,都不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这些具体事物的一般化。例如,当人们看到一只猫和一只狗时,会很自然地能够区分它们,然而猫和狗虽有不同,但也有共性:两者都是动物。同样,动物和植物既有不同,也有共性:两者都属于生物。生物和岩石这种非生物,也有共性:都属于有机物,如此可以进一步抽象下去。这其中,通过思维,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的更一般的概念,就属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不过,上面这些理念并不是最彻底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宇宙有一套终极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柏拉图雕塑

柏拉图的理念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善。柏拉图认为,宇宙中存在绝对的善,这种善,就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例如,对于美德的思考,总结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柏拉图认为,善是自有永有的,但是需要人们去发现,去积累。通过长久的积累,最终这种善将达到一种近乎完善的状态,这时,卫国者(柏拉图乌托邦思想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就能实现完美的立法和统治了。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卫国者,一定要既是一位君主,也是一位哲学家,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善。他在《国家篇》里写道: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个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腊雅典城邦时期遗址

接着,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遇到了一个他之前的哲学家,以及他之后的哲学家全部都遇见过、而且至今没有被完美解决的问题:善,到底有一套客观标准,还是,善只是强者的利益和意志?这个问题,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提出者是苏格拉底,只是在苏格拉底那里,柏拉图的善被称作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生动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友人辩论何为正义一事。苏格拉底相信,正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真理;反对者则认为,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和意志,反对者的理由很简单,如果雅典被外邦人用武力征服,难道外邦人会按照客观的正义标准来对待雅典人吗?相反,他们会用胜利者想要使用的方式来对待雅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格拉底雕塑

与自己的老师一样,柏拉图也陷入了这个问题。柏拉图不相信强权即正义,但当他与特拉西马库斯辩论这个问题时,特拉西马库斯只用了一句话就驳倒了柏拉图,他说:

唯一的问题只是,一个人是否喜欢柏拉图对于善的定义。如果这个人喜欢,他就会认为柏拉图是对的,而我是错的;反之,他就会认为我是对的,柏拉图是错的。如果有许多人认可柏拉图,许多人认可我,那就不可能由理性,而只好由真实的或隐蔽的暴力来加以决定了。

实际上,对于这个长达两千多年的争论,罗素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他自己也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他不宣称能够解决它。罗素认为,柏拉图的善,在理论上来说是更可取的,但这种观点是远离现实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素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换了角度复述这个问题:即使柏拉图所言为真,但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觉悟水平等等方面,还不足以达到柏拉图需要的那种高度的自觉,因此,实际上柏拉图对于善的思想,是没有现实价值的。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罗素似乎是更愿意相信柏拉图所言为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柏拉图雕塑

然而,困扰了西方哲学家两千多年,今天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困扰他们的问题,在中国明朝时期,儒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前,先介绍一下王守仁。王守仁出生在明朝一个比较富裕的书香家庭,父亲是状元,他自己则在很小时就表现出了过人天赋,并立志要成为圣贤。三十岁前,王守仁曾深入钻研过佛教和道教,也曾坚定地相信过两个学说的理论,但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大太监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贵州,王守仁受尽了人间疾苦,刘瑾又多次派人刺杀他,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极端局面下,王守仁转向了儒家思想,从此便坚定信仰儒家思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守仁

王守仁不但继承了儒家思想,还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被称作心学思想体系。按照现在机械的哲学划分方案,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过这里先不探讨心学思想的本体论方面,只就王守仁心学思想中与柏拉图的“善”相关的一点进行讨论。王守仁思想体系成熟后,最终落在了致良知三个字上。要明白致良知,就要明白何为良知。王守仁说:

良知本是人人自有的,遇见一事,是便是,非便非,良知本是明明白白。——《传习录·答周道通书》

良知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一句话:良知就是是非之心。比如王守仁曾经说,如果一个人看见小孩跌倒,他自然会想去帮助小孩。这个念头,就是他的良知。在那一刻,这个人不为结识这个孩子的父母,不为酬劳,不为名声,只是单纯想要扶起这个孩子,这个念头,就是良知。当然,王守仁也承认,许多人或许连这种念头都没有,但王守仁认为,那是因为这些人失去了“心之本体”。人生来就“本心具足”,即,每个人生来良知都是完备的,只是因为基因不同,后天环境不同,被个人私欲遮蔽后,良知才被遮挡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守仁雕像

实际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已经完美解答了柏拉图关于“善”的两难抉择:人心生而为善,所以,善不是强者的利益,而是良知。这里以希特勒为例。任何有良知的人,应该都不会否认希特勒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以及,最顽固不化的人了,然而,即便如希特勒那样的恶魔,也不是生来就是那个样子。首先,希特勒当年也曾梦想成为一位画家,只是现实逼迫他无法实现理想。其次,希特勒的父亲原本就非常暴虐,正是希特勒的成长环境将他塑造成一个畸形的人。再次,希特勒当时能够成为德国领袖,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想《凡尔赛条约》,就能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习录》

因此,柏拉图所说的善,实际就是王守仁所说的,通过不断致良知,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那种状态,绝不是什么强者意志。历史上的强者很多,也有无数的征服战争,其中也不乏一些国家,例如英国之于印度,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然而,最终这些强者的力量依然无法撼动人们内心中最简单、最淳朴的良知。无论拿破仑靠着武力,能够镇压西班牙王国多少年,无论希特勒能够霸占波兰多少年,也无论英国能够殖民印度多少年,西班牙人民、波兰人民和印度人民的最淳朴的良知,最后总会胜利,最后也确实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