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韵”或“气韵”,是中国书画理论中比较抽象、比较玄虚甚至是比较模糊的概念。论述起来难说透,理解起来费捉摸,弄不好就会被那种“玄学”朦胧的意象所迷惑,最终云山雾罩的不知所云。因此,欣赏中国书画作品,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韵”的概念。

中国书画理论史上对“韵”的阐释很多,南朝齐人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的理论,“六法”之首即为:“气韵,生动是也。”那么,这里所谓的“气韵”是如何使画面生动起来的?谢赫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和解释,给我们留下了对气韵理解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后人接着这个课题继续研讨,从不同的视角对“韵”展开了评析、注释和深入的挖掘。我认为对“气韵”的阐释,有代表性的作者应是北宋的郭若虚、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人李修易等人。

北宋郭若虚在书画理论上的贡献,是他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图画见闻志》。这部引述画史、画论多达三十余部的著作,以六卷的篇幅,通过史论、画传、画事三大部分,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记载了唐、五代、宋、辽 284位画家的生平事迹。由于《图画见闻志》在时间顺序上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前后相接,因而它被视为《历代名画记》的续篇,并与之一道,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通史。郭若虚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为世人所瞩目,在论述“气韵”这一概念上有他独到的见解,《图画见闻志》中有云:“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得。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董其昌是中国书史上大名鼎鼎的巨匠,在论述“气韵”的含义上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在《画旨》中有云:“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尽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为山水传神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修易在他的《小蓬莱阁画鉴》中有云:“山水之有气韵,人往往以烟云当之;不知烟云有可迹求,气韵不可迹求也。……当求诸活泼泼地……恽正叔云:‘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可谓善言气韵也’。”

以上这三段论述,我们经过归纳总结后,可以得出“韵”的三个基本特点:

1.不知然而然;

2.活泼泼的生机;

3.轻灵与虚无。

通过对“韵”的三个基本特点的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可以传授,而艺术是不可传授的。而艺术不是技术,那么艺术是什么呢?古人认为,艺术就是不知然而然、轻灵与虚无的感受。

欣赏晋人书法,必然与“韵”产生联想。

首先,晋人书风以无意得之,即“韵”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不知然而然也。随着汉王朝的灭亡,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尊儒术”的局面随之发生动摇。魏晋以降,儒、道、释并驰中华,再加上民族的大融合、大交流,新的人文环境涵养了汉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说,社会变迁、人情推移、书风嬗变,在晋代三者若合一契,晋人书风,是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人生观的自然流露。正如赵宦光在他的《寒山帚谈》中所说的:“晋人书风以无意得之”,即所谓“韵”的不知然而然的基本描述。也就是说,晋人的书风符合“韵”的第一个基本特点的“不知然而然”的要素。

其次,晋书以行、草书为主,而行、草书较少受法度规矩的束缚,故而随意所适、自由奔放,晋时的楷书也是稚拙天真;行草书的青春活力与“韵”活泼泼的生机相符合。

第三,晋书风格,清朗俊逸,后人品评王羲之的字是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又与“韵”的第三条基本特征“轻灵与虚无”相符合。所以说后人以“晋尚韵”来总体评价晋代的书法,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尚韵书风,是魏晋士大夫超脱人格在艺术上的缩影,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浓郁的“魏晋风度”。王羲之出身西晋名门,家学渊源,受时代的影响,成为魏晋士大夫的杰出代表。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说是“精采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布局如行云流水,气息贯通;结字疏密斜正,变化万千;用笔轻、重、浮、沉、疾、徐、便、涩,活泼多姿;行笔若断若连,挥洒自如,真正达到了天真烂漫、高超绝顶的地步。这种境界的体现,是与魏晋时玄理的盛行分不开的。玄学讲究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去,故此历来评价甚高。如正史《晋书·王羲之传》云: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书法在王羲之笔下成就了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历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

《晋书·王羲之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的一篇赞辞,他认为,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惟王羲之一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不足挂齿。王羲之的“尽善尽美”,就在于他能“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具体地说则是王羲之集前贤所长而共有之。王羲之之前被人们所称道的惟“钟张”而已,“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而“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王羲之的兼善已经达到了“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的艺术境界。总之,“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让人心摹手追、爱不释手的惟王羲之耳。

——节选自李宗玮《悟对书艺》

根据《张照心笔记》整理

附:李宗玮——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