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3.7万字的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这份白皮书记录了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分享了中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有效做法,并介绍中国人民历经疫情磨难的感受和体会。

6月7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亮相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7日上午10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白皮书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这场发布会上,与会嘉宾4次直面争议话题,多次直接以“我不认同”和“我不同意”进行回应。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也在发布会上透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方向,涵盖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疾控中心定位、推进防治结合、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国新办主任和副主任首次同台出席疫情相关发布会

作为疫情暴发以来的首场“白皮书”发布会,也延续了此前“豪华”的嘉宾阵容,出席会议的五名嘉宾全部为副部级以上。其中,3名嘉宾为正部级,是疫情相关发布会中最多的一次。

这五名嘉宾中,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曾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多次调研、部署疫情相关的科研攻关工作。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曾在各种场合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抗疫经验。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徐麟领导下的国新办,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南都记者关注到,这种高级别阵容的发布会,在疫情初期就已多次出现。例如,国新办在1月26日举办的第二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发布会上,4位嘉宾均是副部级以上;在2月3日的发布会上6位嘉宾有5位是副部级以上官员。

据统计,从1月22日到5月5日期间,超过120位嘉宾出席国新办疫情相关新闻发布会,其中副部级以上参会人数超过45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举行的发布会由国新办副主任郭卫民主持,嘉宾中包括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徐麟。这不仅是徐麟首次参加国新办组织的疫情相关发布会,也是国新办主任和副主任首次同台出现在这类发布会上。

5位与会嘉宾也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回答了记者提问。例如,亲临武汉一线的马晓伟回顾了中国政府发现新冠病毒、共享信息、应对疫情、对外援助的全过程。

王辰在回答关于何时摘口罩的提问时表示: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

此外,王志刚表态,中国疫苗完成研制和临床试验后,可以达到应用的时候,将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4次直面质疑,称还原事实不是“打嘴仗”

据南都记者统计,这场发布会4次直接回应来自外界的质疑。其中,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徐麟回应2次,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和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分别回应1次。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回答对一些争议观点的看法时,发布会嘉宾多次直接以“我不认同”和“我不同意”回应。

例如,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回答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受到疫情的消极影响”的提问时称,“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他强调,经过这场疫情,中国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系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改善,朋友更“铁”了,朋友圈更大了,“这是事实。”

对于“中国政府延误一周才公布病毒的基因数据”的质疑,马晓伟回击:“我不同意这家外媒的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严重的违背事实。”

马晓伟称,疫情初期对疾病存在着大量的未知,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过程。疫情发生后,中国8天确定病原体,16天研发成功检测试剂盒,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第一时间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开展疫情的国际防控。

“时间经纬非常清楚,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中国科学家所作的工作,能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他说。

此外,徐麟在回应“中国官方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来提升中国的形象并攻击西方”的说法时称,中国媒体关于抗疫的报道是实事求是、真实客观的,指责中国媒体进行所谓的“虚假宣传”是罔顾事实,完全站不住脚。

徐麟说,中国媒体无意打所谓的“信息战”。但是,面对对中国的造谣诬蔑和攻击抹黑,中国媒体必须也必然会作出回应。当然,这种回应不是“打嘴仗”,而是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是还原事实和真相、传播公理和法理、维护道义和良知。

值得一提的是, 在回应“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更多的强调了党和政府的作用和体制的优势,而相对忽视了民众的作用”的质疑时,徐麟在发布会现场讲述了两名90后的抗疫故事。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也是14亿中国人在抗疫中的真实写照,他们孝亲爱国、朴实善良、勤劳勇敢、宽厚包容,是抗疫的伟大战士。”徐麟说。

透露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方向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层面多次透露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信号。上个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中国要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此次发布的白皮书进一步提示,中国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场发布会的第二个提问就与此有关。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透露,中国将从五大方向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涵盖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各级疾控中心定位、推进防治结合、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就受到关注的疾控中心改革,马晓伟强调,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明确各级疾控中心的定位,理顺体制关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

其中,国家疾控中心要解决科研研发、实验室检测、业务指导和病原学分析等“一锤定音”的能力;省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区域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方面作用;市和县级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地区性传染病疾病谱的日常监管和监测。

此外,马晓伟强调,县级疾控中心和社区医疗机构要夯实基础,加强社区的管理和防控,在基层筑牢防病的基础。

谈及“创新医防结合机制”时,马晓伟坦言,中国长期存在防治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一些工作应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他表示,要打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的人员、信息、资源,将防治结合真正落地。

对于受到关注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马晓伟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已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报告系统。例如,建立具有舆情监测,医务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的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

“建立智慧化的预警多元触发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报告、预警和响应的能力。”他介绍。

此外,对于疾控体系人才流失的问题,马晓伟称,要在人才培养和待遇方面有进一步提高。

例如,着重培养病原学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形势研判和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考评和激励机制方面要有新的政策出台。

采写:南都记者 马嘉璐 宋承翰 实习生 王佳欣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