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上,矗立着两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另外一个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孔子的儒家学说侧重于伦理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的道家哲学则是一种自然哲学,以天道为中心,推崇清静无为的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大概在十七岁时,第一次去拜见了老子,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第二次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去了周都洛邑,跟着老子学礼。 第三次是孔子在五十三岁时,在沛这个地方见到的老子。当然,这个事情是庄子说的,按照庄子喜欢拿孔子说事、喜欢写寓言的风格,这次见面是否真实存在,有可怀疑之处。第四次在鹿邑。总之,孔子确实是向老子学习过。虽然老子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很不待见,说孔子的那些学说都已经腐朽了,但孔子却十分崇拜老子,把他看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确实是孔子的老师。但儒家学说后来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孔子也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一跃超过老子成为历代统治者尊崇的圣人,徒弟远远超过了师傅。

儒道政治哲学的分野,事实上是由二者哲学的基因不同造成的。

孔子的学说有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他要求人们在对集体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要求人们做一个集体主义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而老子的道家学说,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意味着,自然是什么样,就让它们什么样,不要去横加干涉,让一切都是最初的原始的样子。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之治的治国原则。

孔子与老子的哲学,一热一冷,一积极进取,一清静无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说,当一个朝代安定之后,统治者会选择运用儒家哲学治理社会,当一个朝代处于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之时,统治者会运用道家的思想治理国家。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与唐初的贞观之治。

同样,在人生哲学上,一个人年轻或处于顺境之时,会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激励自己,建立一番功业;而在处于逆境之时,人们往往用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要么急流勇退,要么清净自守,在五湖烟海之中寻找自己心灵的桃花源。因此,儒家和道家学说并无优劣之分,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政治上,儒家学说很好地满足了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儒家在先秦以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孔子也从一个教书先生,成为圣人。而道家哲学天然地带有自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特点,除了在某些阶段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流思想,在大部分时间,道家哲学都是儒家的配角。

其原因在哪里呢?

一个关键是:儒家是有为政治,道家是无为政治。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是建立在孔子的伦理学基础上的。孔子主要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这就意味着,孔子承认人的价值,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用爱去连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具有爱的义务和爱的能力。从这个逻辑出发,统治者应该爱人民,因为人民才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老百姓应该爱统治者,因为这符合儒家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统治者权力的来源是,一个家族的大宗的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权力。

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治理的原则,庶富教。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其次是让老百姓都要富裕起来,最后国家要对老百姓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文明的水平。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基本原则。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和王道的理想,统治者要把爱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并利用一系列政策,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这就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在具体的治国理念上,孔子主张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推行礼,就是社会规则与秩序,而荀子则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礼法兼治的理论。这就是儒家的治国原则。

第二是以智治国。孔子的治国原则是仁智并重。他不仅要求统治者要学习治国智慧,还希望统治者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第三是依法治国。

孔子的这些学说,高度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儒家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倡仁者爱人这样一种温情脉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对父母长辈上,儒家强调孝;在对同事朋友上,儒家强调信;在对上级和国君上,儒家强调忠。这种价值观完全符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要求,所以,儒家的价值观内在地满足了上层统治者管理社会的需要。

第二,儒家围绕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设计了一整套社会制度,有效地解释了权力的来源的问题。比如,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各安其位,不要越位;而孟子强调的“义”,要求人们按照社会的道德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叫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荀子更是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礼法兼治的理论。这些理论,完全契合了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儒家强调的是“成人之道”,儒家强调的“成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的学说。所谓“内圣”就是提倡人要修炼道德提升道德境界,而“外王”就是提倡人要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这种价值观更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反观道家哲学,天然地存在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当然在绝大多数时间内,不受统治者待见。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之间一切的法则,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这当然包括国家的治理。因此,在政治上,道家之主张无为之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为之治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物之不齐,是物之性也。因此最好的手段就是让物包括人类社会和人,保持自然的本性,你用强力去改变,就会伤害自然的本性,从而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既然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准则,那么在政治的治理上,也要采取自然无为的法则。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要任天下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本性,而不受限制。

第三,要守柔示弱。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要自甘示弱。

第四,要为无为,事无事。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去瞎折腾,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这才是最好的政治原则。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哲学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就是让统治者退回到原始部落的统治方式。而权力,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春药,没有了权力,你让那些统治者如何自处?

孔子的儒家学说,极为妥帖地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同时也考虑了老百姓的需要,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取消有为的欲望和权力,再傻的统治者也能一眼看出,该用什么学说来统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