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品文史

历史上《将相和》的典故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将”我们今天不多说,我们今天着重说一下“相”。

蔺相如一生功名无数,无论是对廉颇的宽容,还是面对秦王摔璧的壮举,无不表现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权及宽以待人的光辉形象,“赢得生前身后名”。

特别是《完璧归赵》,蔺相如这个绝对的主角,通过机智过人的一波操作,完美地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外交任务。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完美”吗?其实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世美玉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传世之宝和氏璧,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昭襄王,于是秦王给赵王捎了个信,想用十余座城来换个宝物。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交易的合理性。

乍一看,在“一城难下”的古代,十多座城市换一块玉太过奢侈,一看就扯淡。尽管蔺相如带着宝物来到了秦国,但他觉得秦王是骗他的,所以他机智的让人连夜化妆成平民把玉璧送回了赵国。

但古今思想迥异,战国时期,君主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思想,然后这宝贝在当时还是个稀罕东西,据说能够上通天地鬼神,一方诸侯要是得了这么个物件,那政治地位可就相当的高了。

更何况这个宝物后来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成为了帝王中央集权顶峰的象征,所以古人对玉璧的概念是崇高而神圣的,更何况还是天下闻名的和氏璧,所以这个买卖在当时稳赚不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王的心意

既然交易合理,那么秦王是否真心想做这笔生意呢?窃以为,秦王的确想得到和氏璧,而且还很强烈。理由有四:

一、“完璧归赵”典故出自《史记》,记载的都是蔺相如碎碎念,秦王是个骗子,不要相信他。

二、秦王得到玉宝贝第一时间就拿出来给妻妾手下显摆,说明秦王是真心喜欢这块玉璧,群臣皆呼万岁,也恰恰说明了这块玉璧的内涵与价值。

三、秦王答应了蔺相如所有的繁文缛节,斋戒沐浴,九宾大典,如果不是真想要,何必折腾自己呢。

四、蔺相如派了个化妆的随从,就能从秦国带着玉璧溜回赵国,如果秦王真如蔺相如所说是个骗子、强盗,又怎能如此的轻而易举?

秦王不是应该把蔺相如一干人等被监视起来,严守城防,一旦有人偷溜,就马上实施抓捕,只要化妆的随从被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个普通的秦国士兵都能把宝物没收,根本不会和你讲道理。

所以综上所述,完璧归赵这一整个外交行为,失信、失德、失行、失礼的都是赵国,秦国在整个剧本里都没有出格的举动,而蔺相如只是给秦王扣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秦王历来失信,就堂而皇之地解释了他一系列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虽然《史记》用“完璧归赵”四个字来形容蔺相如的胆识和智慧,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句话实则耐人寻味,我们可以理解为:“完璧虽然归赵,先机依然尽失。”因此秦国在第二年就发动了战争,而赵国也在这场硝烟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无论是外交层面,政治角度,乃至结果导向,“完璧归赵”实实在在是一场失败的外交。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