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时,每每都被一些高手之间的对决搞得稀里糊涂。明月下,两大高手各自持剑,秋风起,其中一位高手说:“你输了!”另一位回答:“是的,我输了!”其间,他们的剑似乎根本没有出过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幕虽然有些喜剧,但笔者经常想,若是现代的文化圈,大家也都能如此文雅地“对决”就好了。至少,文化圈能少了许多是是非非。很多曾经红得发紫的文化名人,也不用像现在这般低调了,这一点有一个人的体会应该是很深的,她就是于丹。

自从当年在北大学子的一片嘘声中,匆忙走下讲台后,曾红得发紫的于丹在公众眼前出现的次数便少了很多。因为自那时起,很多人便觉得她的“人设”彻底崩了。此后,她受到了各种质疑。有来自网友的,也有来自同行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把于丹平日里的演讲和书拿出来仔细考证,就像拿着一个显微镜考察一样,誓要找出她哪个字说错了,哪句话有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有位名叫马千里的作者,专门出了本名叫《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书,全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反驳于丹对《论语》的解读。笔者十分理解马先生的行为,不管他写这样的书是为赚钱也好,炒作自己也罢,只要讲得有道理,就没什么问题,咱们要欢迎这种文化纠错。至于马先生讲得是否真的有道理,本期我们就分析其中一条。

《论语》中有一个千古名句,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小学生都晓得的名句,但于丹却因解析它被马千里嘲笑,她真的错了吗?我们先来看《论语》的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段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于丹和马千里的观点却并不一样,概括起来如下:

大家看明白了两人的解析有什么区别了吗?《论语》的原文中,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有一个“恕”字,所以于丹便认为这个“恕”字是对这后8个字的诠释。于是她在理解孔子这段话时,则认为这是一种宽恕他人的态度。但马千里认为,这个“恕”不能理解为宽恕,而应理解为“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宽恕没半毛钱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汉语中,“恕”字有两种用法,一为动词,一为名词。作动词使用时,确实是宽恕和饶恕的意思;但作名词使用时,它其实是一个象形字。名词的“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字,其意为如心,即遵从内心,这其实就是儒家不强求的思想。从孔子与子贡这段对话来看,这里的“恕”是作名词用。

所以《论语》中这段原文翻译出来就是:子贡问孔子终身奉行的原则是什么,孔子表示要遵从内心的感受,并以此感受来推及他人,自己内心都不喜欢的事,就不要施加于他人身上,这便是“恕”。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发现孔子的原意和马千里先生的解法是基本一致的,而于丹的解法确实不太说得过去。于丹之所以会这样理解,很显然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她看见这个“恕”字,便想到宽恕,然后便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是说宽恕,这是她对《论语》以及汉字“恕”不够了解导致的。

当然,咱们的分析,只是基于咱们如今的普遍认知,认为于丹这次理解错了。但《论语》问世已有2000多年,孔子到底怎么想的,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笔者虽不赞同的观点,但却尊重她的解释。对于像马千里先生这样的质疑,笔者认为只要不上升其它方面,只是就事论事,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有错挑错,让大家长点知识也没什么不好的。对孔子这句话,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