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传信适用方》、《中华药海》、《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给你聊关于湿气的话题。

说什么呢,说一说湿气“生于脾,堵在头”的道理。

没错。湿气这个东西,就是源于脾,然后往往淤堵在我们的头部。

怎么理解呢?来,听我讲个小故事。

我以前碰上过一个年轻人,在某酒店工作。他看上去就有些肥胖,脸上一层油,头发上一层油。但是,面色比较白,看上去乏力虚疲,典型的“虚胖”。

他来找我,什么毛病呢?就是脑袋迷糊,晕沉沉的,终日不清醒,老想睡觉,但是睡不实惠。

我问,怎么个迷糊法?

他说,一上来那股劲儿,就迷糊、恶心,想吐,犯病的时候身上一点力气都没有。他是某酒店的电工。这个状态,显然已经影响到他的工作了。

我仔细看,发现舌苔白腻,脉象滑,心中有了定数。

我说,你想喝中药汤剂,还是想用中药代茶饮?

他说,汤药太麻烦,拿中药泡泡水倒还可以。

我就给他写了一个配伍——准备中药干姜5克,甘草3克,红茶3克。两味药,洗净、切细,和红茶一起放入杯中,用250毫升的沸水冲泡片刻即可服用。每日一剂,可以反复续水。调养期间,减少对油腻肥厚食物的摄入,最好能坚持体育锻炼,更不要碰生冷的食物。

一开始,前半个月,他控制得很好,每天服用药茶,效果初显,脑袋不那么晕沉、恶心了。半个月之后,他告诉我,实在是不想喝了,另外自己也实在是馋得受不了了。从那以后,我就没见过他。他以后到底能怎样,我也说不清楚了。但我敢说,如果他把药茶停下来,并且恢复从前的饮食习惯,我觉得他的情况就不容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简单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吧。

中医里头,内科有一个病,就叫做“眩晕”。眩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乃是痰湿中阻、上犯清阳。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脾虚有湿,湿邪困积,然后上犯到头部清阳之地,导致眩晕。这个是现代人最多见的眩晕症原因之一了。此类人,往往体胖、乏力、舌苔滑腻、脉象滑濡,伴随头晕目眩、嗜睡,或者睡眠不实。脸上、脑袋上都爱出油。上文中所说的酒店电工,就是此例。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干姜、红茶、甘草的配伍,值得应用。

这个配伍,特别简单,比半夏白术天麻汤这类的专业配伍,省事儿得多。它源于《传信适用方》。《传信适用方》是宋代的一部专著,刊行于1180年,距离现在八百多年了。这部书择选了当时的名医验方和民间效验方,有一定历史意义。

其中的干姜,是中医里头最有名的温里药。它是姜科植物栽培品种药姜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入脾、胃、肺经,善于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温肺化饮。它的辛温之性,可以化散水湿之气,因此是除湿的常用药。

其中的甘草,能健脾。红茶,可以温中。它们和干姜配合起来,能有效地化散中焦湿气,健脾除湿,对眩晕伴随恶心、苔白腻、脉滑、胃肠有水声漉漉者,十分对症。

当然,这个东西,性味辛温,是容易上火的。因此,不要久用。当症状得到充分缓解,舌苔转为正常以后,就别用了。有些人,证属湿热,更不要用。严格讲,它针对的是寒湿。

总之,我希望我的读者能记住——湿气这个东西,源于脾,但是会上犯清阳,说白了就是堵在我们的头部!这个时候,我们会眩晕、迷糊、恶心,整天昏昏欲睡、没有精神。这个情况,如果不尽快改善,将来容易发为脑梗。这点我们必须注意。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