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的智慧,令人受益。古人的生活,也总引人好奇。 关注人民论坛读史,带你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历史趣事、做人为官智慧。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电视剧《清平乐》收官。

自开播以来,《清平乐》就受到了不少的关注和争议,该剧朝堂戏古文多,引发了网友对宋朝历史的考据以及对宋仁宗历史真实样貌的好奇。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以“施仁政”著名,在位期间经济和文人政治都发展迅速。“仁”可谓君主的最高境界。元修《宋史·仁宗本纪·赞》认为,宋仁宗之于“仁”,“诚无愧焉!”

如何理解宗仁宗之“仁”?今天,告诉你一个比《清平乐》更真实的宋仁宗。

01

心怀敬畏、与民共情

仁宗在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时,表达出敬畏戒惧态度。

庆历七年春,大旱,出宫祈雨之前,仁宗已经下诏罪己,并且亲自修改诏草,唯恐不能表达“震惧”之意。在“罪己诏”中,他向上苍祈求:“咎自朕致,民实何愆?与其降疾于人,不若移災于朕!”仁宗让人把伞盖移开,把身体暴露在烈日之下,这不是虚伪的政治表演,而是他上祈于天、下告之人的真诚诉求,是与百姓的共情。纵然此举并不能减轻百姓的实际损失,但也会让受灾百姓在心理上得到莫大安慰。

仁宗之父真宗为崇奉“天书”建玉清昭应宫,共有两千六百多间,宏大瑰丽、劳民伤财;摄政时期,玉清昭应宫遭遇火灾,烧得只剩下一两座小殿,刘太后接受臣僚建议,“诏天下不复缮修”,以安民心;仁宗亲政之后,臣僚请求在“玉清旧地”扩建皇家园林,仁宗拒绝了。他在上面修建了一处宗室住宅区,又把其中一大块田地赐给国子监做学田。和睦宗亲与培养人才,都是比畋猎游艺更为高尚的行为。这是仁宗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畏天变”而“爱民力”,尊重与爱惜个体生命

拒绝扩大御苑,穿洗过的衣服,宫殿装饰不用昂贵丝织品,夜里饿了想吃烧羊宁可忍着,仁宗这些做法很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但其内涵却不止于此。

宋朝政治是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皇权构成强制性约束。皇帝的说法、做法以及流露于其间的欲望,会被权力的透镜无限放大,最终影响到国计民生。而仁宗主动选择“克己复礼”,的确了不起。当然,仁宗的“恭俭仁恕”并非全然“出于天性”,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六岁“讲学于资善堂”,老师都是当世大儒。成年之后,仁宗更是修学不辍,儒学修养深厚,可以说是一名“儒者皇帝”。他相信“天人感应,灾异示警”,对民间苦难抱有同理心,“畏天变”而“爱民力”,因此愿意接受批评,以纠正治国理政中的错误缺失。

仁宗承认并敬畏“庶人”的集体力量,反映到治国理政中,就是要避免对社会的频繁骚扰和过度压榨,以“不扰”为善政。在这方面,宋仁宗可表彰之处甚多。

仁宗朝,死刑案件只要有疑点,都必须上报中央覆核;误判他人死罪的官员,终身不予升迁;对死刑的判决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这是爱惜人命。

仁宗朝宋夏开战之后,辽国趁机勒索,宋朝不得已增加了对其经济补偿——“岁币”的数额。在宋夏和宋辽关系中,宋朝国家付出了“岁币”与“岁赐”。这种付出,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是皇帝的割舍——华夏天子放下了“天无二日”“唯我独尊”的面子,纡尊降贵,与北方蛮族称兄道弟;又自愿损失财物,为百姓换得了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仁宗君臣是爱惜人命的,他们对战争的破坏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皇帝,仁宗宁屈己以爱人,孔子曰“如其仁,如其仁!”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

03

宽容纳谏

对于批评,仁宗的态度是开放的。 仁宗朝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其核心是专司批评的谏官和言事御史 。欧阳修这样描述谏官在宋朝国家机器中的独特性:其他所有职位都受到其具体职责范围的限制,越界则非所掌。因此,欧阳修主张,士人做官,“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谏官“与宰相等”的基础,是二者皆“系天下之事”“任天下之责”。

仁宗的这种开放与接纳造就了真正优秀的官员,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对事负责” ,而不只是“对上负责”。庆历七年(1047),河北爆发了带有邪教背景的军卒王则叛乱,平叛之后,各地“大索妖党”,严打邪教,气氛高度紧张。有人告发蔡州有妖人聚集,仁宗派出宦官特使前往,要发兵捉拿。知州吴育反对:“这不过是老百姓以佛教的名义聚众敛财罢了,派个衙役去召一声就来了,派兵只会引发恐慌。”果然,衙役一传信,人就都来了;押到京城一审,皆无辜良民;诬告的人遭到了惩处。仁宗随即下诏,一定要防止打击邪教的扩大化。在这样紧张的情形之下,吴育还能说实话,宦官使者也肯听,而中央的有关部门也能公平审理裁断,若不是有“对事负责”的精神,如何能做到?

倘若我们相信整个天下国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那么,唯有“对事负责”,才是“对上”有利的。这样的道理,是仁宗朝上下皆知并能共同践行的。因此,那些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的人,是受到制度和舆论鼓励的。

嘉祐六年(1061),苏轼、苏辙兄弟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辙跑题,严厉批评仁宗好色荒淫,指责宰相对皇帝不加约束,三司使推波助澜。初考官要以“技术性”错误——跑题否决他;覆考官司马光、范镇则主张录取;被骂的三司使蔡襄表示惭愧,认为骂的对。最终,仁宗发话说:“ 求直言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苏辙被录取了!

其实,苏辙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公平——仁宗的后宫生活并不像苏辙想象的那样。即便如此, 让一个年轻人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担忧,又于国何损?仁宗一直在接受着臣僚对他后宫生活的监督和批评 。比如,他废郭皇后时,台谏官全体抗议;他破格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又遭到台谏官的一致反对,包拯的唾沫星子甚至喷到了他的脸上。

刘钧饰演的范仲淹

03

仁宗的一生,都在努力求“仁”

仁宗治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星光璀璨的官僚群体,其中的每一个名字都足以光耀古今。

范仲淹自为小官便不畏权势,积极抨击弊政,虽屡遭贬谪而其心不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国家遭遇外敌,又能奋其武干,整军御侮,保卫国家安全;后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直击官僚特权,努力提振政府效率;改革失败,出守外州,亦能振其行政长材,改善地方面貌;真正做到了“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以天下为己任。晏殊、韩琦、富弼、包拯、文彦博、杜衍、欧阳修……他们是诗人、文学家,更是有格局、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政治家兼行政官员。毋庸讳言,在帝制政治下,这样的“好官”能够成批产生,必须要归功于皇帝的爱民、大度、仁厚。

作为个人,仁宗的生命之中充满了无奈。首先,作为人子,他自从剪断了脐带就被从母亲身边抱走、当作刘皇后的儿子抚养,从未享受过亲生母亲的爱抚——这是他的终生之憾。其次,作为丈夫,仁宗的感情生活并不如意,他废黜了养母刘太后为他选择的郭皇后却又藕断丝连,最终导致了郭氏不明不白的死亡;他宠爱张贵妃,甚至愿意为她暂时堕落成一个昏君,违反制度和原则,可惜,这个美丽可爱的女人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岁。最后,作为父亲,他竟然没有儿子,仁宗一生一共生过16个孩子,其中,3个儿子,一个都没有活下来;13个女儿,活到成年的只有4个,这4个当中,还有3个是老来得女。所以,真正陪伴在仁宗生命中的,其实只有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的婚姻,在仁宗的包办之下,却是万分的不幸——她嫁了一个相貌丑陋、举止粗俗的驸马,离过一次婚,后来勉强复婚,也过得极为惨淡,而这位可怜的公主也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三岁。

但是,即便如此,仁宗的一生仍然在努力“求仁”,他想要做一个理想的儒家皇帝。宋朝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这“官家”,仁宗做得的确好。在仁宗朝,我们看到了“不那么强势的、尊重制度与传统的皇帝,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官僚群,包容异见、接纳批评的政治风气与政治制度”,这些因素当中蕴含着走出朝代更替的可能性。

当然,仁宗朝也不是完美的:“(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

这是一种并不纯净整齐的中庸的美好,它包含了人性的复杂。“黄金时代”的确曾经存在,但那其中同样问题丛生,只是那时代的人们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努力解决的态度。

上文略有删减

原标题 | 宋仁宗之“仁”

作者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冬梅

原文责编 | 王妍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