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内容的兴起。在高曝光率的诱引下,媒体的无序竞争使得更多的创作内容倾向于“娱乐”的属性,无论是明星离婚还是奔驰女车主维权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被“围观”上亿次,而根据大数据显示,网友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是“愉快”,当事人被“人肉搜索”、被贴标签、被娱乐化。有些时候我们不禁感叹一句:“这不是娱乐事件。”

娱乐至死,死而后生

娱乐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泛娱乐化使得部分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逐渐走向了“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什么都拿来开涮”的媚俗时期。普通受众品味整体被拉低,当我们坐在在电视荧屏前,电视剧“骄傲”地向我们展示“手撕鬼子”;坐在电脑前,各类网站强制插播着性感“游戏小广告”;打开手机刷内容,处处可见挑逗、暴力、侮辱性的标题。在这些奇怪的现象背后仿佛看到成千上万的“作者”为了赚钱而机械式地生产着视频、文章,抄袭与攻击他人观点成为主要的内容运营手段。娱乐开始无法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它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娱乐至死》与《美丽新世界》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1985年的美国经历着电视文化对公众话语权的弱化。娱乐的强化使得人们只重视形式与外表,不愿意阅读深刻的书籍、懒得思考。

2020年中国电视普及率早已经超过95%,在移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娱乐至死》的预言部分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的文章充满着刺激、欲望;我们追求功利,把危害放在一边;我们也开始自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困境呢?

我们的娱乐正在走向泛娱乐化与娱乐精神化两种发展路径。

泛娱乐化是一种“消费”,我们用时间来支付娱乐。泛娱乐在资本的控制下,需要不断地满足与扩大受众需求,使得娱乐倾向于利益传播,出现更多为了体现“年轻、有趣、赚钱”消费娱乐栏目:“选秀”、“一夜成名”、“千万粉丝的网红直播”等新型消费主义的需求不断增强。

另外一方面,90后、00后更愿意为娱乐“买单”,从而促进了国内泛娱乐市场的改变,逐渐形成了以“IP授权为核心”,“IP为核心广泛性粉丝经营”,“移动互联网数字发行”,“内容多发维度交互目标”的泛娱乐生态市场,如下图泛娱乐化生态布局。

泛娱乐生态市场

根据工信部于佳宁博士发布的《2018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来看,中国泛娱乐核心产业产值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1/5,成为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泛娱乐生态市场正在以每年12%复合增长率强化其经济支撑地位。但是泛娱乐产业生态始终离不开以娱乐为表,通过个性化品牌来创新文化产品。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为知识版权、法律、系统化服务意识薄弱问题而限制于在国内发展,加上美国文化娱乐市场的强制打压,我们的文化娱乐出口少的可怜。所以在“闭门造车”的同时还得保持经济增长,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不了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从而拉低整个产业的整体素质。

在泛娱乐化在强劲的市场刺激下,我们的学习、思考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思想上随大流的心态不断产生,人云亦云;行动上,跟着“大部队”走,形成小范围的“群体观念”。

当代的自媒体仍处在起步阶段,不能明确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所以造谣、传谣的事件时有发生。泛娱乐的利益趋势下创作质量也持续下降,受众的品味也被拉低。我们真的要如1985年《娱乐至死》描述的一样,其结果是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吗?

结论是:不一定。因为信息化发展的40年时间内,美国对外输出的文化娱乐产业已经成长为占出口13%的支柱产业,已经与其军事出口旗鼓相当了,可见泛娱乐化的市场有其优劣之处,比如观察其迪士尼的文化IP扩展,则是以娱乐、旅游、文化综合产业开始布局。在我们国内类似机构也在悄然兴起,其中围绕个人IP品牌文化的打造,也指引我们走向一条以人为本娱乐精神化的道路。

娱乐精神化是一把“钥匙”,近年来类似《朗读者》《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出现,以及今日头条个性化推送机制与反低俗监控,也打开了娱乐精神化的一片天地,今天的娱乐未必会走向死亡,而有可能出现死而后生。谈到娱乐精神化中的“娱乐”,并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一种使人欢乐的情趣或者是制造使得别人欢乐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涵对娱乐的解释

我们需要重新认知娱乐,汪涵作为“娱乐圈”内部人士,曾经在湖南电视台主持《天天向上》栏目时候说过(如上图):“娱乐是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

娱乐精神化是需要结合自身生活与所观看的娱乐表演产生共鸣,创建好的情绪环境,从而更深刻地感悟知识、人生价值。娱乐精神化通过把传统的的图像思维,文字表现进行结合。以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前者可以充分表现出来娱乐的特性,而后者以“人的文学”来表现“为人生”,这样才能最真实的打开我们内心快乐,扩展思考。

娱乐精神化的“为人生”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变革,经济压力与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成年人的社会里流行着一句话:“我们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有自由学习的空间了,就连读书都变得奢侈。”

此时人们更需要一个喜悦、放松的环境,并可能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果说泛娱乐化抓住了大众随大流的心理,娱乐精神化则是抓住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怀

就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集·这就是生活》中说道:“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深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早晚一天自己也会经历。所以在读鲁迅现实这句话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关系,也体会到当今社会以娱乐为媒介的快速传播的环境,所谓的精神化就是嫁接很多相同思考、相互协助的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小世界”。

我这样来解读这个“小世界”。假如把我们先进的“媒介”都卸掉,回归到没有互联网与电视的时代。我发现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里,存在着很多情感连接的“小世界”,人们依靠着某一网络进行关联,包括了,社会组织的人脉网络,产生交易的市场网络,动物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网络,甚至包括了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

而这些网络之间依靠着相关特征进行关联,就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的“六度分离”社会交际网络的理论一样(任何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关系”,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以上的网络也存在这种特征关联。

由此娱乐精神化就是一个能快速打开每一个网络的深度连接的钥匙。因为娱乐促进了传播速度,娱乐精神化则把速度与深度进行了关联。娱乐精神化整体就会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播形式,因此才会有很多人对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爱不释手,比起“流量体”的传播更广更有意义。因为这篇文章与他建立感同身受的共鸣,这就是娱乐精神化诞生的情怀。

人内心深处需求的娱乐精神化

娱乐精神化就如周作人《人的文学》所讲到的一样,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信任、帮助、依存的关系。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曾言:“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人们的觉悟程度”。

此时我们在回顾最初担心的问题,我们放任娱乐自由的发展,是不是会被低俗霸屏呢?这个回答是“不会”。

娱乐精神化通过连接我们大脑皮层深处的感悟,帮我们打开了内心真正的快乐。因为娱乐精神化也符合马斯洛所描绘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人们在满足生理、安全、情感归属的基本需求以后,想要赢得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就需要追求的更高的精神感悟,娱乐精神化以娱乐为媒介传播精神化,则满足短时间的情感感悟,形成共鸣,从而使得受众关注更相关文字。

对于“文以载道”的思想而言,这里的“道”在当今指的是娱乐精神化的道路。

我们的新媒体虽只有几十年的成长,但是经历了人工智能的优化后,更加注重“为人生”的个性化的数据采集。因此网媒、传统媒体未来的娱乐精神化道路发展比起泛娱乐化的经济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朗读者》的朗读亭

朗读亭内部

《朗读者》这个栏目在一些城市设置了一个可以录音、视频的小亭子,简单的亭子承接的功能却不简单,平时我们看到只是人的一面,很多人把最想说的话都放在心里,朗读亭的作用就是把内心想说的读出来。

有个儿子亲手写诗,在那里读出来送给逝去的母亲;有一对情侣读一篇散文送给未来将要结婚的自己。

《朗读者》所创造的是一个能让你感同身受,想要参与进去,又让你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这就是娱乐精神化所未来要创造的娱乐文化。如果您也在欣赏此类视频的同时,也请您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娱乐精神是什么?